2020-12-05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BY 壹團 鄧逸婷

這本書讓我對”紀實”這個詞有不一樣的體悟。
這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廖瞇,紀錄他家裡蹲的弟弟,和受他影響的媽媽和自己。
滌是廖瞇的弟弟,因為他很愛乾淨(但房間很亂)所以取弟的同音字”滌”
滌的故事,如果寫在壹週刊,可能會被下個”不孝繭居族啃老紀實錄的標題”,
滌不工作,也不外出。媽媽每天買便當給他,他說媽媽很笨,便當都買的不是他要的。媽媽借錢玩股票,超出額度媽媽不再借錢,他覺得媽媽的錢放著也是放著,為什麼不借給他。
從上面的敘述,很容易在腦中的刻板印象劃出一個不孝又無感激之心的啃老族。但廖瞇不是這麼紀載的。他不用任何”繭居族””亞斯伯格”等標籤讓讀者在腦中快速刻劃一個人。廖瞇很如實的紀錄,滌為什麼會這樣想,是怎麼看世界。甚至紀錄了滌和媽媽看到書後的反應。
廖瞇覺得,滌是他所知道最在乎真實的人。我在座談會上問,滌看完這本書,不會對於這些讓人覺得他很渣的描寫,覺得不開心嗎。
廖瞇回答:滌是在乎真實的人,她覺得他比較在乎是否是真實的紀錄,
我也問廖瞇:難道不會瞧不起滌嗎,不會覺得滌自己那麼廢,憑甚麼到處看不起別人,甚至看不起養自己的媽媽。
廖瞇說:他不會瞧不起滌。她會不認同某些面對人事物的想法,但也由衷的佩服滌可以這麼真誠如實的說出他所想的真實。

之所以覺得這本書影響我很大,是因為隨著年紀漸長,心理漸漸有了很多規範。
我也會像滌一樣,瞧不起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但這些念頭一冒出來,就會被自己腦中的規範壓下來。不曾像滌一樣,如實的理解自己的所有想法。

我很喜歡做這以”正常”這個詞形容滌。
就像廖瞇在引文講得,我們不會因為一棵樹不夠綠,不夠直說它是不正常的樹。樹沒有正常和不正常,只要他還活著他就是樹,為什麼人會被評斷為正常和不正常。
(雖然我幾個月前有推荐過這本,但今天寫了完整的心得,想要再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