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發現來看病的100名病人都取同一口井的水,其中有98人開始腹瀉,
那麼你該一直開抗生素治療?還是停下來問:「那口井裡到底有什麼鬼東西?」
故事從作者執業的灣景區接觸到的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迪亞哥)開始,這個孩子被懷疑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因為這不是第一個這樣的病人,作者總覺得不是無中生有,而思考:會不會背後存在某種影響大腦,擾亂正常功能的生理機制。
【作者背景】
作者是一名小兒科醫師,小時候他父親下班回家看到作者和其他兄弟瘋狂用尖頭紙飛機互丟,他沒有因為擔心孩子眼睛被戳瞎而叫孩子住手,反而讓他們學習量測地板距離、紀錄紙飛機飛行的時間。他有個善用引導思考的生化背景父親,造就了她勇於思考找答案的性格。
但作者也有個思覺失調症病史的母親,從小是被母親情緒包圍中生長,在一次哥哥中風的事件中,想起自己也是在童年逆境經驗中成長。自己婚後有4+1個孩子,而那個只出生14分鐘即往生的的嬰兒,產後第三天自己因為身體透漏需要哺餵母乳訊息,身為童年逆境的專家因為失去孩子因此崩潰,差點讓四名孩子也深陷童年逆境中,所幸在先生及其他支持系統幫忙下,能夠持續這個對世界生活重大影響的工作。更讓她深信即使身處壓力逆境,旁人的緩衝支持才是重要。
【讓人驚訝的研究】
當作者深究相關研究的過程,發現了這個1998年被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文章:「童年受虐及家庭關係失衡與成人多項主要死因之關連:童年逆境經驗研究。」
這個研究開始於一個口誤,原本治療減肥的過程,醫師發現原本減肥成功的模範生,竟然復胖,在重新找原因問診的過程,問到:你第一次發生性行為是幾歲?不小心口誤說成:你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多重?
病人回答:18公斤。(而不是48公斤)。
意外發現病人童年遭家人性侵害的過程。而且,這不只是個案,讓這個研究醫師察覺:那些最成功減重的病人,反而有可能放棄,因為體重有時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因此,開啟的相關研究。這個研究有兩個研究目標
1.找到兒時受虐/家庭關係失衡,和成人危害健康的行為(酗酒、抽菸、嚴重肥胖)有什麼關係。
2.找到兒時受虐/家庭關係失衡,和疾病的關係。
請病人自己回答18歲以前,有沒有經歷這十類負面事件,包含:
a.情感虐待(一再發生)、
b.肢體發生(一再發生)、
c.肢體忽視、
d.情感忽視、
e.家中有藥物濫用情形(和酗酒者或濫用藥物者同住)、
f.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和憂鬱症患者或曾嘗試自殺者同住)、
g.母親遭受暴力對待、
h.父母離異或分居、
i.家中犯罪情形(家人入獄)。
如以每個經驗都是1分計分,童年逆境最高分數是10分。
研究發現有67%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而且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
而童年逆境經驗的劑量,會影響人們長大後的健康狀況。例如: 童年逆境0分和童年逆境4分以上相比,罹患心臟病和癌症機率是他人的兩倍、得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為3.5倍。 甚至,除了身體疾病,更驚人的是相關可能造成社會事件的行為: 曾試圖自殺為12.2倍、曾注射藥物10.3倍。
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不是在貧窮區,而是在中產階級居住的聖地牙哥。
【關於童年逆境經驗,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
1.童年逆境經驗與身體健康有關,會提高某些疾病致病率。而孩子的發育不良,更不是只由藥物、飲食調整而已,得回去看看孩子童年逆境分數。四項以上就會影響健康。
2.童年逆境經驗不分種族、不分家庭經濟狀況、不分階層,任何家庭都可能發生。(如同書中列舉曾在時代雜誌出現的那些外表光鮮亮麗人生勝利組的名人)。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有效,即使已是青少年、成人,依舊有解方,只是需要時間。
4.即使有童年逆境經驗,旁邊足夠的支持,仍然可以讓孩子得到緩衝。
5.解決童年逆境經驗的六大解方: 睡眠、運動、營養、正念、心理健康、人際關係。
6.治療童年逆境,不能只有靠醫師,需要多專業的跨團隊合作。
【心得】
雖然這本是在談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但我看到的是一位女性醫師在執業經驗中,不是只有做她的工作,而願意在工作中因為"就是是不太對勁"察覺"為什麼會這樣",進而研讀各種研究,拼湊各種可能。她眼中的疾病不只是疾病,願意探詢各種可能原因的拼圖,縱使有阻礙,也願意面對,當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幫你。因此過程中以實證遊說,以行動證明,不僅取得當地居民認可,也逐漸讓許多醫師、科學家、記者、有力人士,願意替這個領域努力。而她也持續在過程中修正,包含改良原有的篩檢表(改為就診前自填,且醫師不看細項只看總分。加上補充分數),與時俱進。
當我們已經了解,治療惡性壓力的第一步,是了解他的存在。現在,依照作者多年經驗,也已經得知可以處理這樣惡性壓力的方法: 睡眠、運動、營養、正念、心理健康、人際關係。雖然對於實際執行內容的著墨,本書未提及太多,這是稍微可惜的地方。
但作者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將童年逆境分數進行普篩,也就是如同新生兒篩檢一樣,列入醫學標準程序中的必要檢查項目,當接受童年逆境經驗篩檢不被標籤化,不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人才做的,就像做篩檢花生過敏一樣普遍,那麼,才有可能從現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協助。
讀完這本書,您會理解,童年逆境壓力不是一個心理議題或家庭議題,而是一個公共衛生議題。
本書作者以想像2030年時藍圖做結尾,期許未來。也就是想像那時童年逆境經驗篩檢已經普遍被使用,期待那麼一天。作者認為: 你必須先看到目標,那才能成為你的目標。做為臨床工作者的您,面對難解的個案,是否可以有像作者有毅力的追根究柢精神,拼湊問題->發現原因->找到解方->持續與時俱進 。
因此,這本書除了推薦給有興趣的專業人員,也非常推薦給對於職場、工作迷惘的讀者,將作者的工作過程與經歷當作一本小說閱讀,或許在您的腦海裡,對於「工作」會產出不同的想法,也激發不同的靈感。
還記得,本書最開始的那個營養不良的孩子嗎? 雖然給予了適當的處遇和治療,也有明顯成效,但當他長大後人生遇到其他生命事件,如: 好友過世、女友自殺威脅等等,類似的症狀再度出現。因此,面對曾經經歷童年逆境經驗的孩子,除了作者研究發現的那些方式,我想更需要的是讓這些人學習因應之道。
最後,我對於本書有兩個小小的遺憾,第一個是本書是一名小兒科醫師撰寫,但是在推薦序中大多為心理背景的專家,反而沒有醫師或是教育界的專家觀點,很期待可以看到。第二個是,作者將童年逆境經驗的重點放在家庭,但其實孩子的學校經驗對於成長歷程一樣不可或缺,期待未來也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國中時期承受老師負面情緒影響的自己,真的覺得正向的學校經驗也好重要阿!
https://miraimsw.com/2021/01/12/%e7%a4%be%e9%95%b7%e8%97%8f%e6%9b%b8%e9%96%a3%ef%bc%9a%e6%b7%b1%e4%ba%95%e6%95%88%e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