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

連續殺人犯還在外面-由冤案開始,卻也在冤案止步:北關東連續女童誘拐殺人案未解之謎 BY 貳團 Vincent Ryan Lai

一拿起來就難以放下手的書。現實總比小說離奇。1979~1990年間,在狹小的日本北關東利根川河濱,足利市太田市(東京西北) 發生了四起駭人,手法與被害者相似的女童誘拐殺害案件。第四件案子發生後不久,警方宣布逮捕了兇手。人心惶惶地當地社會,特別是孩童父母慢慢放心後,1996年當地再度發生女童誘拐失蹤案。

犯人不是已經被逮捕服刑了?為什又有相似案件,或者說最後一起是獨立案件,抱著疑問的記者清水潔與相信他的夥伴們決定以一己之力找出真相。


說找出真相,但難度宛如大海撈針,本書作者兼記者清水潔開始調查時已經進入21世紀,距離第一件事件早已多年。當年人力充沛,經驗豐富的警察都已定調逮捕犯人,業餘的記者能有正好的結果?

本書就看著作者和他的夥伴鍥而不捨,一步步走遍現場,抽絲剝繭,從一開始吃不願被再度傷害的被害者家屬閉門羹,到慢慢和家屬站在一起;從研究警方的報告與公開的資料,到夜深人靜,憫心自問,是否要和名為警界與記者輿論的高牆對抗。

然而,除了記者的熱血毅力,案件的駭人與家屬的悲痛外,整書最大的爆點在警方於1990年逮捕並已入獄的犯人並非兇手,真凶另有其人且逍遙法外。書中的後半很大篇幅在描寫作者的自問:自己真的是對的嗎?會不會是自己搞錯了,DNA 證據明白確鑿?追查之後再問自己,是否要和警察與輿論對抗,小蝦米可以翻盤大鯨魚?要不要收手?要怎麼爆料整件事才能公諸於世。

然而,作者早已與在獄中多年被冤枉的菅家利和建立交情,更和被害者家屬站在一起,不願受害的小妹妹死不瞑目,最後還是從各種管道:內部詢問,寫書,電視台,雜誌投稿等將整件事公諸於世。

這裡面我覺得很值得探討的是 DNA鑑定的部分。一般人多少會認為 DNA鑑定在犯罪搜查中無懈可擊,至少我在讀過群友推薦的「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之前也很難說出 DNA鑑定會有甚麼問題。 DNA鑑定是一種科學的輔助偵辦方法。既然是科學而不是魔法,必然會有一些限制 (例如檢體的保存狀況)與模糊狀況,也會隨時間和科學發展而進步。然而本質上 DNA依舊只是證據的一種,並非單靠 DNA 鑑定就可以一錘定音。然而書中的描寫卻讓人感覺,警方是先射出了 DNA這隻箭,再把靶畫上去。早已心中有菅家利和是犯人的定見,再用 DNA當最後的王牌。而當 DNA技術進步之後,卻拒絕用新技術重新偵辦,只為保留自己的顏面。


我知道日本警察確實有記者俱樂部,也知道警察與社會線記者兩著有某種共犯關係;不敢說日本警察真的如書中所述誇張吃案,消極處理。也不敢說記者就只照抄警察官方公布消息。但至少記者本人以及團隊鍥而不捨的追查是事實,光這點就令人敬佩。

只是我有個疑問想請教群友,書中直接寫出被害者的女孩姓名,在日本是可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