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被書名跟厚度給耽誤的好書,我看完後還強迫書友同事帶回家閱讀XD。雖然又是一本心理師與病人間、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的故事,但很輕鬆、很日常、很能會心一笑之餘眼角有淚,並且能在心裡感到寬慰。誰沒有在親友說出嚴重病情之時不知該怎麼反應?誰沒有對某事或某人抱以巨大的憤怒過?心理師就會知道怎麼做嗎?不,也許有時也很糟。以我一個長年在精神科的工作人員來說,閱讀過程甚至能從中得到一種放鬆。(有的個案就是那樣靠北機車無誤,而有的力不從心也真是來自投射)工程師友人曾說,感覺精神科的工作像是不斷在人心上試誤,只是程式與機械有絕對的解答,然而人卻沒有。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擁有那難以捉摸甚至可能很小的空間,來回應整個人生的難題。
以下摘錄少少動人的智慧內容(太多無法提及):
心理治療成功之前,是同一件屁事一再發生;心理治療成功之後,是一件屁事接著另一件屁事。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己,不過,認識自己的一部分是除去對自己的認識-不再受你告訴自己的、關於你是甚麼樣的人的故事所束縛,讓你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你告訴自己的、關於你的人生的故事困住。
人的一切都能被奪走,除了一樣:人最終的自由,在任何處境中選擇自身態度的自由。
刺激和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我想訣竅是找出那個難以捉摸的空間。
被迫原諒時:
人有時候會以為,為了放下創傷,自己必須原諒對方,並且以為除非你原諒,否則你會一直陷在憤怒裡,對某些人來說,原諒也許是強而有力的釋放;你不寬待惡行,但原諒做錯事的人,讓你自己能繼續走下去。可是常見的情形是,我們感到有原諒對方的壓力,甚至以為自己要是無法原諒,一定是出了甚麼問題—不夠有智慧、不夠堅強,或是不夠有同情心。
我的想法是:我們可以同情對方,但不原諒。繼續往前走的方法很多,而假裝特定方法對自己有效並不管用。
你自己苦也不能減輕他們苦,盼自己終身監禁無濟於事。痛苦可以是自我保護,停在憂鬱狀態也可以是某種行是的逃避。安安全全躲在痛苦的殼裡,就甚麼也不必面對,也不必進入可能讓自己再次受傷的世界。如果對方對他的處境幸災樂禍,他就能活在他們心裡。即使他們對他的回憶是負面的,至少還有人記得他,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就不會完全被遺忘。
有時人們的鼓勵是想講幾句話讓你好過一點,可是在此同時,這其實也是為了自我保護,隔絕你帶給他們的不自在。諸如此類的陳腔濫調往往適得其反,他們讓說的人能比較輕鬆的看待悲劇,卻也讓身處其中的人更加憤怒和孤獨。不只是死,任何問題都不會因為避而不談就自動消失,閉口不談不但無益於面對問題,反而會讓問題顯得更加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