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 BY 貳團 yintsui

為什麼看這本書
看在這本書前,我觀察到的現象是:女性結婚後,需要在家務和工作中平衡,而男性結婚後,工作之外,家務相對少量,並不會被責難,這是一種男女不平等的狀況,看起來是女孩危機。

作者是一位女性主義者,關心女性是否和男性平權的男性,在他眼中關注的焦點是女性,卻寫了本書,出版社還找了同是女性主義者的交大科法所教授林志潔寫了推薦,而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有男孩的爸爸。

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寫著,任何一個性別的勝利,都不是勝利,我們要專注的是兩性的平衡。推薦者林教授也在文中寫,在女性主義推動的路上,受到許多男性的幫助,而身為女性,也應該幫助男性,這是這本書的由來。


本書主要觀點
目前只要男性沒有錢就找不到老婆,沒有一個女性期待自己找的對象是一個待業中的男性,或是他想當個全職爸爸。也就是…沒有女性想和沒有錢的男性生小孩。在女性可以有多重選擇的現在,女性可以選擇做全職工作、全職家庭主婦、或是彈性工時並且照顧孩子。

而男性呢?只有全職工作、全職工作、全職工作(然後不那麼忙的選擇)。是的,男性沒有選擇。沒有錢的男性或是沒有工作的男性就像邊緣人。

以前的教育,要男性選擇犠牲自己去賺錢,不能陪伴家人,而一直去賺錢會有什麼後果呢?男性的早死以及離婚;也就是這樣教育男性,反而讓他們遠離愛。美國69%離婚由女性提出,而離婚後,孩子大多數跟著媽媽,爸爸需要打官司才能有和小孩相處的機會,沒有錢付贍養費的窮爸爸,則會入獄。

另外,文化上鼓勵男性從事冒險性的工作,如消防員、警察、遠洋捕魚等,賺錢給家人用或是保護家人才是英雄。但從未告訴男性要保護自己,要為自己著想。

爸爸們為了賺錢,眼中再也沒有光采,因為很多讓他們有興趣的事,並不足以養活孩子、照顧家庭,他們只能犠牲自己,但這些隱形的付出,孩子們看到的是爸爸不在家,卻沒有想到他們的晚餐,是爸爸不在家賺錢換來的,男性的犧牲讓他們遠離愛,他們無法陪伴妻子、孩子。

而男性在偽單親(或是真單親)的狀況下成長,經歷的是爸爸缺席的成長期,並且也被教育自己的人生需要一直賺錢才有意義,而在成人後,女力堀起,女性在工作及生活中可以雙漿開划,而男性卻只能單邊划漿,讓男性目標感喪失,在先天上男性對於情緒的表現較為內斂,在後天又被教育不能哭泣,要自己解決困難的情況下,使男性的自殺成功率總是比女性高。

作者在書中提出見解,社會應該鼓勵全職爸爸或是為了照顧孩子而減少工作的爸爸。(書中提到,其實同樣專心工作,女性早晉升的機會比男性高,作者在這裡提出請讓社會接受女性成為在外的執行長,並讓在家的男性不被責難)。

因為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書中用了很多的篇幅寫爸爸的重要性,甚至只有爸爸陪伴的孩子,無論男孩、女孩,其心理發展性都比只有媽媽好。
(作者是以社會化及遵守規則、延遲滿足的角度來說明;也許在同理心上,爸爸的教育並沒有媽媽那麼深層,卻也有不同的方向。)

相對於傳統教育,讓男性的生活失衡;教育男孩平衡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適性中選擇工作,找合適的伴侶(不是本能地找尋美麗的伴侶),當然,這本書裡一直提到的是,由爸爸來教育兒子,很有趣地一點是,也寫了在女性觀點,爸爸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被認為是在玩樂或是冒險。

但在前面提到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要男性做犧牲自己的工作才算個男人,或是從事比較冒險的工作,如果男性沒被鼓勵做這些工作,是否影響社會安全?作者提到的觀點是,爸爸們應該教育兒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及興趣,如果孩子適合從事這樣的工作,那麼就去這樣的工作,而不該用社會的蜜糖,教育男孩做這樣的工作才算英雄。

在女性有多重選擇,並且不被責難的此時,男性也應該有同樣的選擇,而且不被責難,這是這本書的主要觀點。


心得
在看完書後,我的另一個觀點是,我依舊看到週遭的女性,處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單薪家庭,在家務及照顧小孩的無薪工作中隱沒,而且不被配偶看重,也就是說,這本書雖然以性別作為考量,希望男女都能有多重選擇,並且能依自己的適性,選擇工作及配偶這樣的觀點,那麼是不是做無薪的家務工作,也應該被尊重,不論性別?

身為女性,我很高興我身邊有男性朋友為了孩子,選擇不升遷及外調,陪伴孩子的童年,也知道現在有些男性網路工作者,選擇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並且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但這些還是建立在男性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下,或是他們已經確定工作所得能支持家庭的狀況下。期許不久的未來,兩性能有更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