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應該是今年年初相當紅的一本書,在圖書館等了好久才排到,或者應該說托疫情解封的福,在圖書館剛上架時就立馬預約,順利拿到書之後就立即排進閱讀行程,花了11天讀完。這本書給我感覺最大的特色是,它並非教導我們應該如何理財(資產配置比例、緊急預備金、保險…等),當然更不是教我們如何投資(價值分析、基本面、技術面、總體經濟…等)。它反而是要我們去思考「我們自己對於財富的定義為何」,金錢可以買到多少東西,這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一杯可樂20元,不會因為你是巴菲特就要收200元。但如何運用「金錢」(如何使用、如何累積、如何投資),卻是每個人各自有自己的盤算,而且重要的是,你自己也未必了解自己的金錢觀。簡單說,這是一本讀了之後更能理解自己對於金錢想法的一本書,以下摘要最有收穫的觀點如下:
1.理財就像醫療(健康)需要量身打造
理財行為是相當個人化的決策,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
2.看不見的財富
真正的財富是看不到的,必須留意一般所謂的財富象徵(豪宅、名車、珠寶…等等),那代表的只是「花出去的錢」,但你真正擁有的財富,是你「未來可供調度的資產」。
3.留意風險
真正的風險往往是我們考量過各種風險之後,所沒有看到的風險。書中介紹一個很有用的概念「單點故障」,整個運作良好的系統,是依靠每件(可能出錯的)部位都沒有出錯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結果。反之,只要有任何一個部位出錯(單點故障),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因此在非常重要的系統中(例如:飛行系統),往往會準備2套以上的備用部位(印象中好像人體也有),以因應可能產生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