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本書作者Scott Barry Kaufman為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與劍橋實驗心理學哲學碩士,是位人本心理學家。本書旨在探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者改用「帆船」圖像重塑傳統管理顧問開發的需求金字塔模型,化解傳統上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誤解。人本心理學旨在協助人類發揮潛力,活出完整的存在,而非不斷追求快樂,其納入了更多意義、人類的成長潛能,有別於心理學第一勢力(行為心理學派-透過刺激反應影響個體行為)與心理學第二勢力(精神分析學派-過度重視早期經驗)。
新需求階層-帆船
最下層的帆船代表「安全感」:包括安全、連結與自尊需求
上面的風帆代表「成長」:包括探索、愛與目的需求
最頂端則是「超越」的需求
需求理論的誤解
1.自私? 許多達成自我實現的人士時常經歷超越的時刻,他們的意識超越了自我。這些人深刻意識到自我是什麼,以及希望對世界做出什麼貢獻。馬斯洛認為當個體需求都獲得滿足,人性將充分發展,傾向受到超越自我的價值觀所激勵,他們不再像過去自私。(或許這就是寄生上流所謂的:「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2.闖關? 需求的滿足不是破關的概念(達到就解鎖,再也不會回去),成長是進二退一,人性發展是漸進的過程。
3.各需求可視為獨立? 需求之間不是各自獨立或毫無關聯,而是像「俄羅斯娃娃」(包覆的概念)。換言之,如果你沒有透過健康的方式整合不安全感與遭到剝奪的需求,就急著成長,攀上頂峰的可能性會降低。(因為在成長的途中,挫敗乃必然,而一個安全感匱乏者會質疑自己很遜、存在的意義為何? 健全的安全感則將之視為學習。此外,也將影響追求成長背後的動機)
Maslow主張所有需求可歸為兩大類別:匱乏與成長
1.匱乏(Deficiency needs, D-needs):對於生存、情感連結歸屬感、自尊(自我價值與自我效能)的缺乏,該需求愈匱乏,愈有可能扭曲現實、將他人視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2.成長(growth needs, being needs):是種存有境界,若想為存有境界奠定穩定基礎,必須先解決匱乏需求(安全、連結、自尊)。成長的基礎是建立在「探索」(好奇心,Steve Jobs也曾說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具備存有境界的人,較能克服恐懼、焦慮、懷疑,更能接受與善待自我和他人,體認「什麼樣的選擇將能引領我達到更好的(內在衝突)整合與完整?」,而不是「我要如何保護自己才能得到安全感?」
本書內容具系統性且十分豐富,很適合對Maslow需求層次理論有興趣的人,讓人省思在行為背後是什麼樣的動機(何種匱乏? 為何匱乏? ),也讓我體悟到過猶不及與平衡的重要性(所謂的健康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