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英文名稱”Nudge”意旨用手肘輕推一把,是一種輕微、幾乎無感的力量,而這一推,卻能無形中影響人們的決策及選擇。
本書作者其一為研究行為經濟學的大師理查.賽勒(Richard H. Thaler),將人們的的大腦分為「自動系統」及「省思系統」,「自動系統」即為原始的動物本能:從眾、衝動、無自制力等(相關理論可以參考阿莫斯和康納曼的研究),使我們不假思索地作出決定,常導致令自己後悔的決策,而「省思系統」屬於人類特有的高階思辯能力,能讓我們作決定前多一層思考,讓決定能夠充分思考後再執行。而人們又分為「一般人」及「經濟人」,前者多半以自動系統處理事情,佔社會上大多數,而後者則總能以省思系統思考,在社會上佔少數,因此一個社會如果要讓大部分的一般人作決策時都能朝好的方向走,就需要「選擇設計師」作為推手,而這股力量就稱為「推力」。
「推力」即是在生活中,凡舉保險、醫療、消費、乃至生活習慣,無形影響我們行為的力量,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大部分男生應該都不陌生),應該是洗手間的小便斗中多半會會貼有一張蒼蠅圖案的貼紙,有研究顯示,光是者個簡單的設計,就能減少荷蘭機場男廁外濺情行達80%,這個設計無意影響我們的行為,但自認為神槍手的男性同胞都會瞄準這個目標,達到設計師想要的目的。
簡單的選擇(如午餐要吃什麼)對一般人來說輕而易舉(?),但對於有些許複雜的選擇(如儲蓄計畫)則需要好的選擇設計來協助一般人作決定,然而在這充滿自由的年代,大多數人可能不願意受人操縱(即使立意是正面的),故本書作者所鼓吹的模式為「自由家長制」(libertarian paternalism),家長制是指「透過政策影響人們的選擇,使人們享有更好的生活(其程度即依據自身判斷)。…前面加上「自由」兩個字,表示這種政策是一種相對微弱、溫和、非侵擾性的家長制」,能夠滿足大部分自由意志者的期望。
書中所提到的選擇設計例子大部分為政府政策(如儲蓄、醫療保險、器官捐贈等),許多設計是透過預設選項去引導一般人作出符合自身情境的選擇,且仍會提供各項選擇的說明(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會去了解),讓人們自由決定;另外書中提及以下3種情況是選擇設計需要介入的時機:
- 選擇之後無法立即看到效應
- 面對的選擇很困難、少見且不易得到反饋
- 選擇與體驗之間的關聯不清楚
這些特性,近期的疫苗施打政策也都有相似的情行:疫苗的保護力、自身情況適不適合施打、施打哪一種對自己最有利、施打後是否會出現不良反應,自己雖然不是公衛專家,但選擇設計從衛教宣導、疫苗預約、施打流程、乃至後續的健康追蹤,相信都具有充分的發揮的空間。時至今日政策也執行了一段時間,期待對於重大公衛政策,政府能夠運用更多選擇設計的思維,引導民眾選擇兼顧自身及社會利益的選擇。
這本書推薦給對於行為經濟學在公領域的應用有興趣的讀者,或許也能從書中的概念更進一步運用推力影響自身及其他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