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書名非常吸引我的書,不過讀起來沒有很入心,可能有幾個原因:作者除了心理諮商外,人生經歷很豐富,當過主持人、進過演藝圈,受盡對外貌身材過度地要求的苛刻,帶來無法接納原本的自己的傷害;也做過金融業,看盡職場鬥爭或是企業文化帶來的影響,讓作者體驗壓抑的不快;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應該很能呼應作者的主旨,可能是用語太過貼近日常但有過時的問題(譬如自帶"音樂下",非常平易近人但就好像不是專業開導書籍用詞會比較中性)?可能作者在求學時期和金融業時期用了受到霸凌的形容,讓我覺得有些難以定義?(這句好危險...不過我還是衷於感受的打出來了...無惡意勿戰)還是排版問題其實我抓不太到重點...不過還是有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體悟!
例如我們對周遭人的評價其實可能是自己缺點的投射,無論是大叔大媽的沒有禮貌、老闆的自以為是等,是一種為了讓自己感受好一點的防衛機制;
幾乎每個女人都有但沒有人會承認的"厭女症",如果你曾經覺得某個女性很"做作"甚至故意想展現大剌剌的狀態想證明與之不同的時候、稱自己是"女漢子"、"哥兒們"的時候,都可能是症頭;
當自己的專業需要報個價,用錢衡量的時候覺得關係變得廉價,好像不收錢、不求回報的付出才顯得高尚;
若在職場上覺得自己常需要修正自己的短處,或是變成另一個樣子去配合大家,這可能不是個對的位置;
我們使用母語或外語的時候會激發不同的性格,譬如說中文的時候比較溫和內斂,使用英文時更願意接受挑戰(難怪我覺得我講日文的時候都比較溫柔而有美美的距離~自己講🤣🤣)
以上是我覺得比較有趣或是有共鳴的論點;書中有很多留白的練習引導讀者找回自己的原廠設定,我自己是捨不得寫上面另外拿紙,怕也許某年又拿起的時候看到現在的心境會臉紅,如果喜歡跟作者互動的人也許會覺得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