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歷史,熱衷國際關係與外交談判,這本書會是很好的讀物。作者身為史學家,厚達100頁的參考書目及注釋,詳細而宏觀的描寫。
遠從乾隆開始寫起,中英貿易初期對英商(東印度公司)各種不合理規定:只能在貿易季於廣州進行交易、只能透過行商代理人、餘時只能待在澳門、不能攜帶眷屬、不能學習中文(wtf?!)……開始有人想突破規範,誰知兩國為了叩頭不歡而散,再到嘉慶道光時期的中國內政(白蓮教、私菸、貪污、人口爆炸)……鉅細靡遺把中英兩國各種角色人物的背景思維與立場寫得清楚明白,而美國藉此漁翁得利又是後話了。
諷刺的是,這是一場可以不必打的戰爭。林則徐道德立場站得住腳,卻因外交處理不當引發戰事,導致「令帝國蒙羞」獲罪被朝廷解職流放,儘管百年後他成了民族英雄禁菸先驅;務實的美國人由原先依附英商分杯羹,到趁機取得外交主導權不費兵卒談妥了「望廈條約」,還佔了道德上的便宜。而177年後,成為世界兩大強權的美中,又因貿易引發了一次可能動盪全球整世紀的文明衝突。實際上,貿易也只是歷史的結果之一。而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