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生長在一個有四個孩子的有愛家庭,長大後自然而然覺得結婚生子,複製我原生家庭充滿愛的環境,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認識先生時,我們對婚後生活也有共識,計畫婚後一年就要備孕,並希望家中有兩個孩子,對我來說,成為媽媽是一個必然的選項,從沒思考過「要不要當媽媽」。
去年年底時,時報文化的企劃問我有沒有興趣讀一讀這本書,看過內容簡介後,我二話不說就請企劃把書寄給我了,書中是作者對18位頂客族女性的訪談內容,被訪談者大談「是否成為媽媽」的心理壓力、自我掙扎和社會給予女性的期待,這些即使已經身為媽媽的我,同樣感同身受啊!
在古代,女性一直身負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角色,僅能透過此來證明自我價值,現今的二十一世紀,女性接受教育走出家庭,為社會作出貢獻,一但到了適婚年齡,終將面對周圍的人關心「有沒有對象?怎麼還不結婚?」、結婚了就被問「怎麼不生孩子?」、生了孩子又被問「怎麼不多生幾個?」,即使像我已經育有兩子,都還是時不時要面對「要不要再生一個女兒」的這種”過度熱心“的關心或規勸。
-當母親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義務-
在大寶出生我將他抱在手上的那一刻,除了一份感動之外,更加深刻明白生命的份量之重,我對未來除了有一份期待外,也有戒慎恐懼,也因此更清楚「要不要成為媽媽」是需要深思熟慮後再做選擇,而不應該是每一個女人的義務。
-人生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他人-
書中第二章提到韓國女性一但結婚後,最常面臨的是來自雙方家庭長輩的生育期待,台灣也不亞於韓國,一但婚後半年到一年沒有孕事,長輩的焦慮也隨著時間遞增,時間更長的話,甚至會關心起是否受孕困難,「有孩子婚姻關係才會穩定」、「不生孩子為什麼要結婚」諸如此類的說法也一一浮現,但回想當初,夫妻倆不就是因為想互相陪伴才結婚的嗎?如果婚姻關係需要靠孩子來維持,那又有什麼意義?何況依我的經驗,孩子的教養方針才是夫妻經常吵架的原因呢(笑)。我想說的是,養育孩子應該有更深層的意義與價值,並非單純只是因為「我結婚所以我要生」、「長輩希望我生」、「老公想要小孩」這些原因,應該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清楚選擇背後的意義。
-無論是否當媽媽,都應該被尊重-
不管在韓國或台灣,都有因生育而衍生的「育兒制度議題」,雖然政府都努力制定友善育兒政策,但執行度和效果還是從每年的生育率上得到赤裸裸的事實。有些女性因為擔心影響職涯發展,選擇不當媽媽,遭受各方壓力與批評,但就算選擇當媽媽,這個角色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與不當都有為難,機會成本也不同,沒有對錯好壞之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該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遭受他人評價,如果換個方式來思考,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與尊重,不就是一種基本常理嗎?如此一來就更無關於身份了。
如果問我「會不會後悔選擇成為一名母親?」,我會說,完全沒有後悔的時候是騙人的,孩子的教養不如想像一般簡單,如何學習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如何在「媽媽」與「自己」這兩個身份中取得平衡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有令人感到挫折的時刻,也會有甜蜜的時刻,這也是為什麼把生育權交還給女性是如此的重要。
感謝時報文化帶來這樣的書,讓不同身份角色的人,能學習更加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