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6年的20週年增修版,主要還加上了原作者兒子的推薦序/導讀,他在文末還特別提醒了讀者,這本書寫就的年代流行的事情。
而事實上這樣的提醒是重要的,因為這本書想批判的,就是在電視開始流行之後,受到節目以及廣告的模式影響,人們接受訊息的模式越來越片段化。一條新聞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一個一小時的節目要被廣告切成四五段。不只快速的接收,也沒有時間思考。而又短又快的訊息也代表中間穿插了「吸引目光但沒有意義的資訊」。
而在書作為主要訊息媒介的時代,人們會花好幾個小時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個議題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持續反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不只接收,也可以花以小時計的時間去傳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觀看/聽取別人的辯論。
在電視流行的時代,作者說,美國終究沒有發生歐威爾式的大監控社會,但是迎來了赫胥黎美麗新世界裡用娛樂麻痺人心的「美好世界」。
雖然我不太認同作者對於印刷品的高度推崇,因為在磚頭書很好賣的時代裡,「八卦小報」的銷量同樣驚人。我還是覺得人們選擇接收輕薄好懂又具娛樂性的資訊是一種本能,不斷的思考太耗費能量了。
但另一方面,我也認同作者對於人們接收訊息的模式越來越短淺,這點在網路時代甚至更明顯。人們對於訊息的接收已經進一步從一個小時的節目中切除三四段廣告時間的樣子,變成一個10-15分鐘的網路影片,還要塞進兩到三個廣告。
書中也談到美國政府對於結合教育與電視娛樂的嘗試,可能反而導致兒童對於訊息接收的偏食與效率低落。而教育性/知識性內容透過電視傳播,往往只能傳達最淺的內容,甚至把知識給奇聞化了。這樣的現象,我也感覺到在網路時代是更明顯了。
在這個年代看這本書,像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對於資訊篩選以及反芻思考的重要性。而近代的一些研究,似乎也支持雖然都是閱讀,但是紙本和螢幕給予腦部的刺激還是不太一樣。最後也許我不像作者那麼憤怒或焦慮,但也還是希望對於閱讀、理解和思考的風氣能夠更盛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