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學習論證,判斷對方論述是否有理,推薦這本。這本有簡易的測試,也適合作為教學用途。如果人人能學會裡面的方法,媒體識讀能力能提升不少。
以下為筆記內容:
支持論點:個別的理由,通常為 arguments 或 contributing arguments
主要論點:主要論點呈現作者的立場,是由所有的支持論點或理由組成的。 常用推理思路 line of reasoning一詞來表示支持主要論點的一組理由或論點。
論證要素:
一個立場或觀點
說服別人接受該項觀點的企圖
支持該項觀點的理由。
隱性的論證 =社會盲點。 文化研究與媒體研究著重分析這種[理所應當],以察覺以往不覺的隱性假設。
顯義 Denoted meanings ,隱義Connoted meanings 。
聯想的效果。
沾光 reflected glory ,隱含訊息。
刻板印象的概念往往伴隨區分自己人和外人。
相關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經由第三者產生關聯。
假相關。
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有效的比喻要能確實增進對主題的理解,對讀者產生預期的效果。
轉移焦點
a.暗示論證不證自明
b.訴諸現代思想
製造同盟關係-- 大家都知道
自己人和外人-- 像我們這樣的人。
情緒性言論:人們習慣信任自己的情緒反應。作者如果能夠激起閱聽者的情緒反應,就可以降低論證被批判的機會。
人身攻擊:批評人而不批評論點,通常是用來減低反對論點的可信度,但不是正當的思辨方法。
如果目的是要顯示對手曾有不誠實的紀錄,或是揭露對方的立場其實受到特定利益影響,那就另當別論了。
扭曲事實,貶抑對方。
刻意忽略最重要的反對理由:要是次要理由不足以支持結論,就會讓反對的觀點顯得沒什麼道理,以此來誤導閱聽者對反對觀點的看法。
只提供有限的選擇:讓某個議題看似只有兩種結論,或可採取的行動只有兩種。
扭曲個人形象。
贅述tautology
負負不得正:主張因為已經有人這樣做,所以那種行為是可接受的。
一個例外,就能推翻一項規則。
很多科學法則和法律都經過不斷修改,最後才能精確適用這些規則所描述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