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1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四)白色的賦格 BY 貳團 王聖義

本書最後一卷白色的賦格收錄的故事是從1960年代以來,臺灣底層農民、都市移工、原住民、外省榮民、黨外運動者的故事,單就小說來說都寫的滿好看的,不過這些作品與白色恐怖的關係,成為我在閱讀時比較在意的問題。
〈糶穀日記〉與〈蘋果的滋味〉中的農民與移工都遭遇不幸的事件,而他們也都訴諸人際關係處理衝突。當農民遭仕紳欺騙穀物時,代表理性的軍公教建議請求仕紳基於同鄉情誼歸還部分稻米。〈蘋果的滋味〉的丈夫斷腿後,也是哭訴一家老小生計困難,以人情施壓的方式討回公道。從小說的描寫來看,國家/政府跟底層人民的關係是疏遠的,官員是神通廣大,可以工具性利用的對象,而美國則是接近神佛的存在(書中的小標是「帶翅膀的天使」)。
〈老人〉與〈回家〉是另一個對照組。陳若曦的〈老人〉描寫曾在日殖時期活躍的老臺共在中國遭遇四五運動的故事,蔣曉雲的〈回家〉描寫外省榮民在回中國大陸探親前夕被捲入台北火車站佔領事件(因獨立台灣會案而起)。相同的是兩位主角對當下的政治事件都頗為漠然。老人是早已從更為險惡的政治風波中生還,而外省榮民則是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遺留在大陸。
〈老人〉另可從反事實的角度想像台灣省工作委員自行解放台灣之後的可能情景。不過即使會受共產黨中央政治運動影響,應該會像溫州那樣有一些自主空間吧?如〈老人〉中的組長對老黨員僅存的一點溫情與敬意。
〈尋找名字〉與〈暮色將至〉是一組跟時間有關的小說。〈尋找名字〉描寫原住民向國民大會代表訴求恢復固有姓氏,拒絕早住民(李登輝語)的他稱。尋找名字目前仍是現在進行式(如平埔族正名運動(facebook.com/nameless.indigenous),而若寬廣地來看,土地所有權會是更為棘手的議題(《「野蠻」的復權》)。〈暮色將至〉描寫未分潤政治成果的黨外運動者,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太老也太年輕,意義的展開隨著阿君過早的死亡而終止,而同時本土政黨陷入派系鬥爭,政治上的選項反而更少、對立更草莽。以〈暮色將至〉放在全書卷末的地位,或可這樣詮釋:許多白色恐怖的當事人同樣也遭遇「過早的死亡」,而國家暴力反思的議題也過早被政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