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的心理學,給自己一個療癒的機會…
巴夫洛夫古典制約理論,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制約反應不覺限於動物,你我身上也存在著這種制約反應!
你是否發現了嗎?
蛤蟆先生陷於憂鬱情緒之中,身旁的朋友推薦他去心理諮商,藉由蒼鷺的傾聽、提問,蛤蟆先生發現個人心理狀態分為三類-「兒童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與「父母自我狀態」。
此分類是以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溝通分析之父)由一個人外顯、可觀察的自我狀態;影響我們最大的來自童年與父母,在書中也探討最多「兒童自我狀態」。
一、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為與生俱來的兒童自我狀態。可細分為「自然型兒童」與「適應型兒童」,差別點在於是否受父母的教育,開始服從父母的指示。
自然型為人本能具備的情緒,像是快樂、熱情、憤怒、恐懼與悲傷等。
適應型為學習適應父母的教育方式,會發展出順從、附和、取悅、道歉與依賴等行為。
鮮明的紅、黃、藍映在眼前,
試著用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
可產生各式各樣微妙的顏色、色階與色差,
像極了各種情緒在每個人身上表現皆不同,
造就擁有各自特殊顏色的你我,
而兒童基本情緒就像是三原色那麼的單純。
身體上的殘缺輕而易見,
而漠視、否認或壓抑的情緒連結,
時常出現在生活之中而不自知,
情緒缺少連結與截肢般把身體重要的部位切掉相似,
心理程度上變成一個殘缺的人,
而這傷就默默地一直存在身上。
二、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因成長和自我教育而產生的成人自我狀態,主要能為自我的行為負責。
三、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拷貝父母的自我狀態。挑剔型的父母很像是法官,負責指責他人、給予定罪並進行懲罰。
對於發怒、生氣的情緒,常常會怪罪於他人的激怒或行為所造成,
像是我們的情緒反應遇到被制約的點(自己的地雷或者某一句話),
就會像是受到制約一樣發脾氣動怒,完全無法控制變成自動反應,
這畫面相信你也不陌生,熟悉到與巴夫洛夫古典制約流口水的狗劃上等號,實際上要覺察到自己的制約反應有一定的難度,只能透過不斷地練習與記錄去自我察覺。
像是近期自己在記錄與孩子衝突的事件,發現自己給予孩子的回應常常是非黑即白(要或不要),且以權威命令的口吻居多,導致我話一講完,
孩子馬上就頑強反抗,搞得彼此間無法有溝通的機會,形成我和孩子間的相處模式如同制約反應,各自都無法再進一步溝通。
羅伯.狄保德精確且直接的形容,把心理學的專有名詞變得更平易近人,帶入用生活化的例子,或是用圖表來說明。雖以貼近生活化的比喻,卻能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新的看法,有了新的覺知與看見~
特別喜歡艾瑞克·伯恩這段話:「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這段話雖然饒口,一切原點終究回到自己,自己才能選擇要當青蛙或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