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BY 壹團 弘

卡片盒筆記心得

(*)一句話重點
`因為書中沒有實作,整本書主要聚焦在「卡片盒筆記有很多優點」,如果只是單純想知道怎麼使用「卡片盒筆記」這個方法,可以直接去網路上看看大家的心得和使用方法。`

(*)卡片盒筆記與發明者

這本書介紹的學習方法——卡片盒筆記,是源自於德國的一位著名的學者 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據他本人描述,他之所以能夠從一個釀酒商之子,在沒有任何社會學學位或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情況下,最終成為出版了70多本橫跨各種領域的書和 400 篇以上論文的學術界大佬,靠得就是他「卡片盒筆記」這種工作技巧。

魯曼一生總共約寫了 9 萬多個 Permanent Note,換算下來也就是每天大約會寫至少6個Permanent Note加入到他的卡片盒系統當中,當筆記內容逐漸完整、成熟後,再從這些筆記中整理成草稿、出版成學術著作,也就是說,這套筆記系統就是他如此多產的關鍵。

(*)核心理念
像樂高積木一樣堆疊

想像我們在用樂高積木建造一座房子,如果我們計畫建造流程必須先建「牆壁」,再建「屋頂」,最後放上「室內家具」,那很可能遇到的問題是:要是我忽然對「室內家具」的擺設很感興趣、有一些靈感和想法,但苦於「牆壁」沒建完,我就必須先強迫自己sequential完成前面枯燥的步驟,而這也會讓整個建房子的遊戲變得很無趣。

實際上,我們平時學習時就是如此,我們總會告訴自己,「先讀完整本書再寫心得」,或是「先讀完整個考試範圍再練習題目」。但其實到最後書沒讀完、心得也沒寫;考試範圍沒看完、題目都沒練,只覺得心情煩躁效率低落。

而「卡片盒筆記」的方法則像是建立一個讓你輕鬆又快樂學習的系統,幫助你專注於當下那塊你感興趣的「積木」,打造一個正向循環的回饋機制,讓你自然而然地想為房子多添加一塊積木,積木堆多了,不知不覺房子也就建好了。

一塊「積木」就相當於卡片盒筆記系統中的一個Note,當我們專注在建立一個個我們感興趣的Note的同時,我們同時也在做寫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思考。換言之,卡片盒筆記系統相當於一個大腦記憶的外部儲存空間,移出腦袋中會讓我們分心的觀點後,讓我們可以客觀且專注地刻意練習「思考」這件事,這也訓練我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我們學習到的知識塊、連結大腦內相關的知識塊並內化成我們所能理解的方式。

(*)建立方法
三種筆記(Note)的使用原則

魯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會使用三種不同的Note,分別是:
「靈感筆記」(Fleet Note):當腦袋中突然浮現出一些靈感、想法或感悟,可以隨便找張紙或拿起手機,簡短地記下心中轉瞬即逝的靈感,就是靈感筆記。不需要字跡工整或脈絡詳細,僅需要能夠快速記在某個地方並幫助我們在稍後回顧即可。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當我們在書上、社群軟體,或是Podcast、Youtube上學到某些有用、有趣的小知識,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話闡述,簡短地記錄下來這個文獻給你的想法,就是所謂的文獻筆記。因為這些資訊來源於外在的任何學習管道,所以在紀錄文獻筆記的同時,也要同時記錄資料的出處(附上連結、作者、書的頁數等)。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永久筆記是透過靈感筆記、文獻筆記轉化而來。在我們寫下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的一兩天內(最好不要太久,不然會看不懂自己的筆記在寫什麼),找個時間看看這兩個筆記,思考一下:這個靈感筆記或文獻筆記跟我在研究或感興趣的主題有什麼關聯?跟我現有卡片盒內的其他之前寫的知識塊有什麼連結?如何組合這些想法?並用自己的話,將這個靈感筆記或文獻筆記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塊,這就是永久筆記。每一個永久筆記都是一個完整的想法,有清楚記載脈絡,精確又簡潔的同時,也確保即使很久之後再讀也能夠理解所寫的內容。

Permanent Note 和其他兩中Note最大的不同是:Permanent Note是邏輯完整的段落,要假設即使是給別人讀,也要能夠看得懂。

若已經將靈感筆記或文獻筆記轉化成永久筆記,就可以將此永久筆記放入永久筆記的卡片盒系統中對應的位置,並將靈感筆記丟掉、將文獻筆記放置到收集文獻筆記的卡片盒中,以供以後參考。

(*)生產一篇文章的過程

寫作不是從一張空白紙開始,也不應該先想好文章主題、擬定大綱和寫作計畫,這樣做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動力、阻礙我們有效率地生產一篇好文章。

所有的文章在產出之前,都是一篇尚未潤飾的草稿,而所有的文章草稿,也都是由一個個最基本的知識塊所構成,這個知識塊就是卡片盒系統中的永久筆記。

當我們平時透過卡片盒筆記系統,寫下一張張的Permanent Note並建立起Note間彼此的關係網絡後,我們會看到卡片盒系統中一些相關聯的Note形成Group,我們可以從這些Group去發想出文章的主題,並將這些相關聯的Note排序、發展成草稿,修編後的草稿就是我們的文章成果了。

產出文章的過程就像是堆積木,專注於堆砌眼前當下的那塊積木(Permanent Note),而不先預設房子的形狀(文章的主題、規劃),積木堆多了,房子自然蓋好。

(*)其他使用原則

一張卡片只寫一個想法:
卡片盒筆記是一個簡單而且易用的方法,如果一個Note打太長,反而會讓我們使用起來有壓力、不利於建立連結。

要用自己的話闡述,而不是收集資訊:
不論是Fleet Note、Literature Note,還是Permanent Note都需要用自己的話紀錄下來。

做一個「作家」而非「檔案管理員」:
我們在寫筆記的時候,可能會為Note附上標籤,這時候我們要選擇與我們有連結或感興趣的主題作為標籤,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卡片盒筆記的網絡系統。例如:假設我們有一個Permanent Note,內容是「上班族通勤每多一分鐘,生活滿意度就少一分」,如果是「檔案管理員」,可能就會選擇「上班族」或「通勤」作為標籤,但若是「作家」可能就會選擇「生活規劃」、「情緒管理」等關鍵字作為標籤,依個人感興趣或未來寫作會用到的主題而定。

(*)優點
為什麼使用卡片盒筆記?

這本書雖然比較像是以「如何幫助我們非虛構性內容的創作或學術論文的寫作」作為出發點,但我覺得儘管沒有想要成為作家或發表文章,卡片盒筆記這個方法依然是一個非常棒的學習系統,可以讓我們熱衷於學習的過程的同時,加速學習與思考的效率。如果覺得自己學習一門技能或看一本書的效率很慢、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融會貫通,或是時常覺得學習很枯燥乏味,「卡片盒筆記」也許會是一個很好的解方。

書中後半段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提出大量的論證以及科學的依據告訴讀者:「卡片盒筆記」真的是一個幫助學習和寫作的好方法。例如:「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一種費曼學習法」、「卡片盒筆記法內建正向回饋循環,幫助我們愛上學習、培養學習的習慣」、「卡片盒筆記法幫助我們專注在刻意練習」、「卡片盒筆記法由下而上不會預設立場,沒有確認偏誤的問題」、「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輸出,卡片盒筆記法是很好的輸出方法」等等。

如果有曾經看過《原子習慣》、《超速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輕鬆駕馭意志力》或《刻意練習》,會發現「卡片盒筆記」這本書中所提出關於如何幫助學習的觀點和方法,在以上這些書中也都有被提及過,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就是「卡片盒筆記真是集各種優點於一身的學習好方法阿!」, *因為書中沒有任何建立卡片盒系統的實作 ,所以如果只是單純想知道怎麼使用「卡片盒筆記」這個方法,其實可以直接去看看網路上大家的心得筆記,會來得更有效率* ,並且實際去學習使用卡片盒筆記的相關軟體(例如: Obsidian),等到實踐卡片盒筆記一段時間後,再回頭看看這本書,以及作者對於這套方法的詮釋,也許更能夠幫助我們掌握這套系統的使用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