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馴羊記》,內心被掀起的情緒久久未散,有期盼、有感動、有著哀傷,更多的是一股惆悵,故事的情節內容,與自己對西藏的回憶,兩者間慢慢地重疊在一起。
跟作者看到的應該是同一片天色,一望無際的淡藍色天空,飄著幾抹白色的雲,往遠方望去的是咖啡色與沙色組成的巨大岩脈,隨風而飄揚的五色風馬旗,對著虔誠的朝聖者送上祝福與祈願。
分不清心跳加速是因為興奮還是高山症,看著白中泛紫的指尖想起導遊的叮嚀,在這一切都要放慢,讓自己屬於平地的身軀,能慢慢的在這個偏隅一方的聖地得以適應。
最開始聽這本書的名字還覺得有些不明所以,《馴羊記》?草草看過簡介,得到第21屆臺北文學年金獎好像很厲害,內容融合西藏自然景物與風土人文?有點被這樣的題材提起興趣,但也只是把這本書放到自己的書單中而已。
最近又突然想起,上網試閱了序章的部分,才剛看就決定要買了,深深地被前幾章所吸引,更期待著主章節的劇情內容。
本書好看的地方,一是地點在遙遠的異域,強烈吸引著讀者的好奇心,對於陌生之地的文化、地理想去瞭解、探索;二是時間線上的倒敘連貫,就像是佛教強調的「因果」,讓人想知道劇情的走向、如何延伸;三是文以載道,作者在書中也寄託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反思烏托邦與旅行的意義、批評政府土地政策造成的草原荒漠化、檢視人類存在所造成地球影響的嶄新世代「人類世」等等,都賦予了這本小說更高於文學的價值存在,發人省思。
跟著作者的眼睛,想像自己也在高海拔的雪原中尋找雪豹的身影,似乎也摸到那顏色像剛下過雪的岩石、斑紋如同零星綻放的黑色罌粟,柔順又溫暖的毛皮;與日籍高僧處在同一個年代,隨著他入藏尋求佛法,見證著當時西藏的社會動盪,走過破四舊、階級鬥爭的混亂時代,最後留下日記《馴羊記》;與果欽村的老藏戲師的交談,看著曾經輝煌的面具、戲服,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只能放在角落的箱子裡。
少有作家能兼具自然科學類的專業與人文素養的敏銳文筆,才有辦法在實證的題材中,仍然保有文學上的趣味,也期待著作者之後關於婆羅洲、呼倫貝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