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村上的小說,我更喜歡他的旅行散文和報導。這本書是村上1985年時訪問了七間他有興趣的工廠,包括人體標本工廠、婚宴會館、橡皮擦工廠、乳牛牧場、設計師服裝工廠、CD工廠、假髮工廠。
村上一貫中年大叔碎念的口吻,偶而加上一些妄想,讀來輕鬆。不像常看到的雜誌或電視節目那樣照著一個樣板的介紹,反而代入很多作者自己的OS,感覺更有人的氣息。
1985年在日本還有這種高人力的工作(人體標本上色、家庭縫製工廠、手工假髮工廠),現在大概都移出消逝了吧。在那時,CD也算是「高科技產業」,還先解釋了一下CD是什麼,讀起來有種年代感的趣味。
看著看著也想到工作的「異化」,服裝工廠的裁縫師傅熱情地介紹自己的工作,而CD工廠和橡皮擦工廠就比較難看到員工對工作的喜愛,讓村上覺得有點無聊也看不太懂。想到說現代政治和資本主義市場好像對工作機會就是一個數字來呈現「某科學園區可以帶來多少職缺」那這些工作是否能提供人成就感、幫助別人的感覺、自我決定的感覺呢?這個問題是不是太理想?這些特質重不重要呢?
前幾天跟家人在路上看到「自動幫路邊停車的車輛拍照」的機器,他們講到那這樣就不用人工開單了,那不是就減少工作機會了?但那樣子好像有點無聊的工作但有微薄薪水的工作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讓這個社會更好一些。還是說,找到自己工作的樂趣是自己的責任,跟這個社會無關
接下來手上的書看一看後,也想要看「狗屎工作」,不知道那本有沒有提供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