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4

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 BY 貳團 Joy

老實說,會買這本書,封面占了很大的因素,畢竟那隻鵝真的是相當搶眼XD不過是本入手不虧的好書。

稅賦,影響一國政府得否正常運作的關鍵因素,但我們往往對其知之甚少,不僅對政府要如何使用我們的納稅錢鮮少有置喙的餘地,甚至每年在繳稅的時候只是機械性地照著系統指示不停地點著下一步但從沒看懂過計算方式(還是只有我這樣?)。透過本書,作者以輕鬆易讀的方式讓我們得以初步認識稅賦的歷史,並剖析稅賦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與行為。

本書可以說是簡略地從稅賦的角度重寫了一遍文明史,從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興起;光榮革命、美國獨立建國、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債務與通貨膨脹等非官方課稅;談到如今的網際網路、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數位科技的崛起,處處都有稅賦存在的痕跡,從稅賦的演進我們也一同目睹了人類社會的演化。然而古往今來,稅賦扮演的角色往往不是服膺於當權者的個人私慾,便是因欠缺妥善規劃反而導致社會失衡,最後受苦的反而是守法繳稅的一般公民。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歷史緒論》的論點:
『在一個帝國的初期,稅賦都很輕,但是能獲得豐碩的稅收。隨著時間過去,王位交替,他們逐漸失去部落的習慣,轉而傾向較高的文明。他們的需求與要面對的緊急情況都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他們的奢侈生活所致。於是他們向人民開徵新稅與大幅提高既有的稅賦,以增加稅收,但是增稅對商業形成的衝擊很快就出現了。商人在比較他們的利潤與稅賦之後很快就對前景放棄希望。結果是生產大減,稅收驟降。』
他這番評論適用於過去的羅馬與希臘,也適合後來的英國與美國。低稅賦與小政府帶動文明的發展,高稅賦與大政府卻是造成文明的衰頹。(p.71)

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是屢屢對歷史上各種千奇百怪並荒誕不經的稅賦感到大開眼界,以現今角度來看更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怎麼會有這種稅的存在,如:
1.英國曾經課徵窗戶稅,但為了避稅,人民開始拆掉自家的窗戶。一項稅賦政策,扭曲了一個城市的外觀;而窗戶減少造成的日照不足與空氣不流通更成為流行疾病盛行的幫凶。大文豪狄更斯不禁感嘆: 「自從實施了窗戶稅,光線和空氣都不再是自由的了。」

2.彼得大帝一心要推動俄羅斯的現代化;他認為鬍鬚不夠時尚,因此對鬍鬚課稅。在此一政策下,俄國人民要馬剃掉鬍子,不然就是要繳稅。為了證明已經繳稅,俄國人民必須在他們的鬍子上掛一個銅製標誌,上面寫著「鬍鬚是多餘之物」。(p.40)

3.法國的食鹽稅(gabelle)是最受人民厭惡的稅目。有些人得以豁免此一稅賦,但是其他人卻須繳納高於鹽價十倍的食鹽稅。一般家庭必須購買官訂最低數量的食鹽,通常都是以人為操縱的高價購買。照理說,此一最低數量應是一般家庭的平均所需,但是實際上的數量卻遠大於家庭所需。政府還規定民眾不能丟棄食鹽,也不得保留到第二 年,因此到了第二年,民眾還須再次購買更多的食鹽。如果有人想用鹽來醃製魚或肉類,必須先得到官方鹽倉的書面許可,而且還須另外再繳一筆稅。為了避免繳納食鹽稅,有許多人乾脆放棄吃鹽。(p.117)

4.當時英國政府的情況可說是「不論看到什麼,先課稅再說。」有馬車稅、男僕稅、磚塊稅、玻璃稅、窗戶稅與壁紙稅。拉貨的馬匹要課稅,騎乘的馬、賽馬與狩獵也要課稅。一七九五年,皮特課徵髮粉稅。一七九六年,對狗的飼主課稅。一七九七年,對鐘表課稅。一七九八年課徵紋章稅,不論該紋章是在馬車上、印章上、圖章戒指上,抑或在人身上。(p.134)

順便補充一個在書中看到再度覺得驚奇的冷知識:
「英國的稅法是全世界最長的,高達一千萬字,共兩萬一千頁,字數是《聖經》的12倍左右,馬賽爾·普魯斯特的長篇大作《追憶似水年華》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長的小說,共一百二十六萬字,然而英國稅法卻是它的八倍左右。一千萬字比大部分的人一生讀的字數還多。」(p.309)

最後還是得說說本書的小缺點,個人覺得整體的翻譯不是很通順。常常讀到某個段落就會卡住,重複看了兩三遍還是看不太懂,覺得譯者應該是偏向原文照翻,較少配合中文的語境去調整一下段落或是用字,導致某些文句上幾乎都能看出原文的影子,算是當中美中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