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是一本在電子書櫃上考慮閱讀的書,因為書友有趣地分享和推薦,開始翻它,一次看一點點,是有段時間裡的睡眠儀式。
與其直踩油門未果,不如看看是否忽略了放開手煞車,是這本書要談的。
作者歸納出改變可能遇到的障礙和解決辦法,並附上例子,以商業活動及社會運動的實例為大宗。不像書名說的改變「一個人」他們改變的是「一群人」前幾天群友的心得寫到這本書「讓人瞭解說服他人的要點及盲點,同時也可以反思自己是不是也陷入同樣的境地而不願意改變。」還滿有意思,在重讀某些段落的時候,我試著這樣自省。
很貪心地希望每種方式都分別有運用在個人和團體的例子,最好還依對象再細分,那這本書會成為一本很厚的葵花寶典。
說明完抗拒心理、敝帚自珍效應、距離、不確定性、佐證五大關鍵路障後,像參考書一樣做了重點整理表格,因表格提到不少書中的例子,所以只看表格沒看書的話不會懂重點筆記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還很用心地製作了附錄,談積極聆聽、運用免費增值、力場分析。
有一點我和作者反對意見:我認為Zappos這家企業的前身不能代表普通人。
還有一點不太確定:作者認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勸退反而會變成勸進。但就自己的觀察,如果人們面對的不是勸說,而是威脅,真有那麼多人不受威脅嗎?如果放棄自主權者眾,這時人們會選擇從眾還是守護自由?自由真的那麼受到重視嗎?如果是,想奔向「祖國」及推動「數位中介法」的聲音,又怎麼會來自國內多數人支持的兩大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