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 BY 壹團 楊玉寧

一、本書作者為外科醫師,為肥胖症患者執行胃繞道及胃切除手術,聽過大量肥胖症患者自述的生活狀況後開始質疑我們所深信的熱量公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知道不論運動強度多大,其所消耗的熱量都比不過身體本身的基礎代謝,那究竟什麼因素會影響基礎代謝率呢,關鍵是大腦中的「體重設定點」,若是我們攝取的熱量無法滿足大腦中的體重設定點,人體自我調節的能力極強,身體會降低基礎代謝,加上荷爾蒙的作用之下,食慾由此而生,靠自己的意志力根本無法長期的與之對抗,甚至對抗的結果就是讓大腦再次提高體重設定點,產生溜溜球效應
二、那具有肥胖症的人難道是體重設定點無限制的提高造成的結果嗎,為何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失常了,答案是一連串的荷爾蒙的連鎖效應造成的,脂肪所產生的瘦素可以降低食慾及調節新陳代謝,但瘦素超過一定閥值會發生瘦素抵抗的狀況,大腦將理解為瘦素不足而再次增進食慾。更重要的是胰島素會稀釋瘦素的信號強度,也就是高胰島素意味著高瘦素抵抗,高瘦素抵抗又會提高體重設定點,所以一個已經過度肥胖的人,仍被飢餓感慫恿而不斷進食
三、理解完人體的代謝運作原理後,作者綜觀歷史與經濟的發展,結合遺傳與環境的影響,剖析影響大腦中體重設定點的因素,並從人類起源至今日飲食文化的改變如何影響我們這個演化跟不上變化的身體,美國飲食指南出版後為何造成更多的肥胖症
簡單統整一下作者的結論
1.高膽固醇造成心臟病的研究將原因歸咎在飽和脂肪,肉類與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被人類認定為有害
2.追求低脂同時為了兼顧適口性,糖量攝取增高許多
3.以穀物及植物油為主的飲食建議,使得體內omega-6含量暴增,同時減少了omega-3來源,而omega-6造成發炎症狀增加→胰島素功能降低→需要更多胰島素→瘦素信號變遲鈍→體重設定點上升
四、最後作者提供幾個具體建議
1.減少飲食中的糖類及精緻碳水化合物(別讓血糖一直做雲霄飛車)
2.減少植物油,用奶油及橄欖油取代(降低omega-6在飲食中的比例)
3.增加夜間睡眠時間(缺乏褪黑激素對瘦素抵抗有相當大的影響)
五、運動?若是理解體重設定點與人體自我調節的原理,那大量運動而消耗的熱量是不是會在人體調節的機制下補回來?是的沒錯,研究顯示以狩獵維生的獵人在非打獵時間時身體會降低代謝,更節儉的使用能源,而上班族就算沒運動,身體還是藉由血壓升高及發熱作用來代謝暴食產生的熱量,所以就算少吃多動,身體還是會努力維持體重設定點,所以運動的目的不在於提升消耗的熱量(除非你能每天靠運動消耗1000卡,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運動的價值是會降低皮質醇及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這兩者都將使體重設定點降低,還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所以長期規律運動對於體型維持是不可或缺的
六、理解完體重設定點的原理後,當然結論還是多吃新鮮蔬菜及肉類,少加工食品,但跳脫熱量公式理論後,我們對於食物的理解就不是單純的分類為三大營養素,或斤斤計較今天攝取了多少卡路里,而是必須探究食物的本質,為身體營造出良好環境,肥胖煩惱便自然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