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20幾歲女生的夢想小鋪 BY 貳團 陳小瓶

近日進了一處日本公司,新環境,處處緊張。雖然是看蠟筆小新和櫻桃小丸子長大的,但沒真正體會過日式生活。光是上班提前要精神喊話、到名牌擺放的精密角度,都讓我緊張萬分。

這一陣子我自己特別愛看街景的實況影片。有一個『東京都新宿歌舞伎町24時間LIVE』的YouTube是我常看的。只是在歌舞伎町的一處街上固定了攝影機,讓人日夜看著那條街上的行人店鋪。原來只是防著看書寫字時看YouTube影片分心,不如固定一個畫面省的轉來轉去。但偶爾寫字寫著抬起頭來,看著那不識的人車經過,總是突然看得癡了過去。

人是如此渺小,但是是真的渺小,還是被壓壓捏捏小好放進一處名為『社會』的格子裡呢?公司每天會傳來業績報表盯進度,達成%數有如女性年齡和膠原蛋白的流失速度叫人不得安寧。

在讀日本人的書時常出現『生存之道』一詞,我每次都想,為什麼要思考這個?活下去不就是這個樣子,吃飯工作睡覺,追求比別人更成功賺更多錢、做一些讓別人羨慕的事。以前我從來不覺得生存有什麼道可言。但隨著時間過去,到了也許是人生一半的年齡之後,忽然發現很多事沒有回頭路,沒有太多『以後再說』的機會,而我以後的人生該追求什麼?該朝著什麼目標前進?似乎都到了不得不思考的時候。

我身邊幾乎沒有自己創業的人。當初買這本書也是單純基於『好像介紹了很多可愛的小店,好想去逛!』的感覺。至於實際書裡店主的創業故事感覺都離我太遠了。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藉由自己喜歡的服飾與世界上很多人交流分享?因為總無法引起共鳴所以一直沒有細看,但等到某個年紀回過頭來時,我身邊除了已經買房子的人,已經沒有會讓我覺得羨慕的人了。

『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對於明天也沒有太大的期望和企圖心。工作內容上沒有太大進展,好像沒有人會讚許你的成果,也沒有人在乎你的意見。雖然一開始就預期是這樣的工作內容,但是總是很羨慕那些做著能獲得別人肯定的工作的人…….交友圈漸漸變得只有能聊公事的人或是男朋友的朋友,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很無趣的人。如果自己本身就很乏善可陳,人際關係又怎麼可能有所改變呢?』

周圍的人都是一樣這麼上班下班,休假日一起出來喝個咖啡抱怨工作,好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但是我的人生呢?我喜歡的事物呢?下班回到家洗完澡坐在書桌前總是已經十一二點,我渴睡欲死。

大概是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都是販賣時間的上班族,對於『投入熱情,拼命工作、經營事業』的感覺離我很遙遠,反而總是將目光放在上班之外的時間要如何放鬆身心,彷彿努力上健身房、出國旅遊就會找到人生的答案、會更快樂似的。

『現在,除了在家 睡覺以外的時間幾乎都在店裡度過,不僅是工作的場所,也是我生活的地方,只要一進到店裡彷彿就能放鬆,同時卻有渾身充滿幹勁!』

多年前去算命時曾被告知『因為你做什麼工作都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會很辛苦』這句話讓我像吞了一根魚刺似的哽在心頭。我小時候根本不喜歡數理,卻想著理組前途較好而選擇理科;明明性格敏感易受人影響卻選了服務業。一個個違心的選擇。人生的成功和失敗比起別人眼中看到的如何,有沒有騙了自己只有心裡知道。

『現在每個月會巡一次所有分店,並持續手工雜貨的創作,有空的時候也仍舊繼續雜貨採購的企劃,再加上繪本創作,每天雖然非常忙碌,可是都是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工作倒也不覺得辛苦。』

『她下定決心要在兩年之後、二十九歲的生日時開一間自己的店。她辭掉工作到頗知名的咖啡店任職,負責製作蛋糕,開始累積相關經驗……..足足兩年的期間當中,她拚了命的工作,即使是盂蘭節與元旦假期也都沒有休息,幾乎沒有玩樂的時間。』

本書出版於二零一二年,採訪了日本十五位在二十多歲時開店當老闆的女性,她們開店的契機、如何下定決心的過程和未來的展望。

為什麼她們能如此大膽地說這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什麼可以在自己喜歡的事物包圍下生活工作?為什麼她們可以如此毫不畏懼地追求夢想?在我還在上補習班的二十出頭,有人向銀行貸款開店;我因花自己的錢出國看演唱會被父母罵時,有人正為了自己店飛去國外採購進貨;當我心裡愁雲慘霧地因為同事的排擠而落寞的時候,有人卻因為『感覺不太適合』便大方辭職。

韓國知名電視製作人羅PD在《反正競賽還很長》裡說過一句『選擇太多,有時候是件很累的事。雖然逐一比較到最後,自己也會知道該選什麼,但卻又會一直對必須放棄的選擇感到可惜。如果一個人多才多藝,他的人生真的會很累。』

而我有選擇嗎?我選過了一段放逐自己但經濟不夠穩定的生活,卻又羨慕著同齡朋友擁有的資產而回到職場。這到底是我真心的想法,還是只是又一次的違心呢?

我想著這些年輕老闆們羨慕周圍的他人嗎?她們在三十多歲時後悔過自己的決定嗎?(我查過書中部分店家已停止營業)

『看著前尾創作雜貨作品時,組合不同材質的零件、做裝飾的方式,彷彿可以看見她腦海中的設計圖。如此做出來的作品,在店裡親手包裝後交到客人手裡,等於從手中誕生到交給客人,從頭到尾都親自動手。能自豪地說『以此為生真是最理想的工作了』的她,想必是非常幸福的。』

我想即使後悔過,至少在那家店裡她們是熱烈地活過,存在過。

《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前幾天在粉絲專頁上面貼了一個故事:在美國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醫學博士原本在整形外科名利雙收,後來因為母親得了罕見癌症無法醫治,他回來台灣看母親,母親已看開生死,叫他不要傷心,提前返美去做該做的事。臨別前母親堅持送他到醫院門口,走了幾步回頭,母親已經轉身回房。

他明白,母子緣分已盡。可是心放不下,他想,他是醫學專家卻幫不了自己的母親。回美之後找老闆,下定決心要改研究癌症,老闆嚇了一大跳,癌症治療是個大坑,世界上最知名大藥廠都投入大筆金錢人力在瓜分這塊大餅,他一個在整形外科事業有成的人幹嘛去擠這個小門?

他說:『人生只有生死,沒有成敗。』

『縱使每天都有要煩惱的事,且要跨越的障礙可能如山高,但我從不覺得有多辛苦『對我而言這是我最喜愛的工作,所以可以不畏艱難地勇往邁進,畢竟能夠感覺不到壓力、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以此為生,是很棒的。』』

深夜的歌舞伎町,燈火通明。不論什麼時候抬起頭總有人走動。那個國家人口驚人,再怎麼努力都很難脫穎而出,總是會有許多比你更優秀、出色、漂亮或成功的人。大約因此許多人比起競爭,轉於專注於自己喜愛的事物。但也是因為那個國家人口實在多,以為再小眾的興趣都能找到同好。那些老闆們不就因為這些一點一點的認同而讓自己支持下去的嗎。

如果我持續不停地寫下去,總有一天會建構出某種風格,就像書中某個人精心布置的店家一樣,從無到有建立自己的世界。到那個時候,我希望能抬頭挺胸地說:『這就是我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