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珺
大英博物館的理念:在一個博物館裡思考整個世界
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有800多萬件,98%不公開。大多於英國18至19世紀對外殖民和土地擴張中掠奪來的,是有不光彩,但也確實對古物做了很好的修復和保存。讓世人在有限的展場空間得以見証全球古文明的光芒。館內藏品永久免費對外自由參觀。
本書介紹了21件收藏品。作者精準拿捏我們看到不同藝術品當下最有可能提出疑問的點為主軸,展開條理分明的敘述,憑借有限的藏品,帶領讀者探尋歷史、藝術、古文明的融合和興衰,無論深讀或淺讀都精彩有趣。
在書中解惑: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如何破譯的?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愛跳舞?
埃及法老的雕像為什麼都那麼像?
.
.
一些文青商家架上會出現的療癒小物-----摩艾小石像。粗曠長相,讓人過目不忘。我想分享本書相關內容如下:
P174「智利復活節島雕像」:世外桃源的真正下場是什麼?
一群被玻里尼西亞流放,海上漂泊的人,發現并登上復活節島(拉帕努伊島)居住。他們種田、砍棕櫚樹造房子,造船出海捕魚,生活過得愈發繁榮。
為了祭祀先祖,也深信祖先的靈會寄居在大石像裡,庇護下一代。在石器時代,拉帕努伊人建造近一千座的大石像。
隨著島上人口增加,食物鏈生態系統的崩塌,引發生存危機。當面對苦難人們往往轉而尋求精神信仰,延伸出「鳥人崇拜」宗教儀式,渴望飛出死亡之島。
生存資源實在有限。搶奪中,內鬥、人吃人,最終整個島的社會結構崩塌。部落文明永久消失,是遺留下的巨石像幫我們追溯過往。
文未作者留下的省思:地球又何嘗不是一個放大版的復活節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