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說什麼
從根本思考貨幣的本質,並探討貨幣背後隱藏的意義,與加密貨幣可能帶給我們的潛力與反思。
(-)(-)(-)(-)(-)
🟥有關這本書
LikeCoin 是我接觸到加密貨幣與區塊鏈領域的第一個項目,而高重建就是 LikeCoin 的發起人。
之前曾閱讀過高重建的另外一本著作《區塊鏈社會學》,也寫了篇心得筆記,才發現到區塊鏈本身所隱含的不僅是一種技術,而是帶有更深層的人文與哲思,很有潛力可以解決目前社會經濟上的一些問題與瑕疵。
而這本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尚未發行紙本書,而是以電子書附 NFT 的方式出版(正版已售罄,但仍可下載免費版),內容則是作者專欄文章的整理與彙整,所有的內容在其個人網站皆可免費閱讀,購買本書純粹是出自個人支持其理念、以及感謝其在這個領域的付出與貢獻。
有趣的點是電子書融合了區塊鏈「獨一無二」的特性,每本銷售出去的封面都以隨機的方式產生,沒有任意兩本書相同。
本書探討範圍極廣,以下便節錄個人閱讀後極有啟發的部分做分享。
(-)(-)(-)(-)(-)
🟥財富自由 vs 財務自由
🔹財富自由
「財富自由」是近年來的顯學,也算是社會上許多人所追求的目標,其概念簡言之就是打造一個可以讓現金流為正的系統,讓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那麼此時我們就不會再需要為錢工作,而可以就地退休。
實務上方法很多在此不做深入討論,像是投資、收租、版稅等等。
(-)(-)(-)
🔹財務自由
而在此所要談的是「財務自由」,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免於被剝奪資產的自由」。
在國際或社會新聞上,不難看到部分政府出於某些原因凍結其公民的資產,可能是通緝犯、犯下刑法重罪等等原因,又或者是出自於國際間的衝突,使得政府有權力可以剝奪人民的資產,這點尤以美國或者是共產獨裁國家為甚。
即便被凍結的人在銀行有大把現金或者是有價證券,就因為政府一句話而形同虛設:因為領不出來。
表面上政府有這種權力似乎無可厚非,但是若今天的政府是威權獨裁的政府,便可能因為私利去凍結公民的資產,而作者身為香港人對此更深有所感。
而現代金融體系中若要免除被剝奪資產的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將資產儲存在金融機構等會受到政府監管與控制之處,而是以現金或者是黃金等儲存價值的媒介之中,但實務上卻仍有其極限,像是攜帶不便、進出關時需要申報等等,此時加密貨幣就是另一個更理想、讓我們財務自由的方式。
(-)(-)(-)(-)(-)
🟥資產儲存
延續前述的財務自由議題,可以參考現代人有幾種方式儲存自己的資產。
🔹本地帳戶
本地帳戶可以說是最直觀也最普通的方式,簡單說就是在居住國開一個銀行帳戶,將我們的薪水及所得存在戶頭內,而這種體系的運作可以說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演進,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監管與查核機制。
但也因為如此,政府能夠有效的對帳戶內的資產作限制與處置,在威權國家中資產被剝奪的風險極大,也經常成為獨裁政府肅清政敵的手段。
(-)(-)(-)
🔹離岸帳戶
離岸帳戶就是在居住地以外的國家開立銀行帳戶。
對於高資產的富人來說,為了降低前述被居住地政府剝奪資產的風險,便會選擇開立離岸帳戶以分散資產,即便在某個帳戶的資產被凍結、最少還有其他國家的帳戶可以做運用。
當然除了財務自由的考量外,也可能是因為他國帳戶的優惠較好、稅賦考量等等,但也有部分人是為了洗錢或者是進行非法活動等等,使得離岸帳戶四字經常蒙上一層陰影。
但對於普通的市井小民來說,開設離岸帳戶的門檻不低,除了手續曠日廢時,部分國家對於開設離岸帳戶的規範也對於普通人不友善而獨厚高資產階級,而且離岸帳戶終究還是有個政府或企業對其做管制。
(-)(-)(-)
🔹離地帳戶
離地帳戶就是加密貨幣的帳戶。實務上又可分為中心化的帳戶以及去中心化的帳戶,簡單說前者如同銀行帳戶、仍受政府及某家企業所控制,後者則為自己確實掌握所有權控制權的帳戶,沒有任何人可以動用與限制其內的資產,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限制或審核你的資格。
去中心化的帳戶也是作者比較推崇的帳戶類型,因為中心化的帳戶仍然會受到企業所限制,如同近期 FTX 破產的事件,即便我們在該交易所內有鉅富,無法領出來就如同電子遊戲貨幣一樣毫無意義。
而去中心化的帳戶只要自己不洩漏密碼,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你運用資產的自由、也沒有剝奪你資產的方法,也才能真正達到我們追求財務自由的目的。
(-)(-)(-)(-)(-)
🟥貨幣的意義
貨幣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已經習慣到很少去思考其本質的意義為何,也不做其他思考,但其實現代貨幣的出現也不過百年,我們以為的「本來如此」、「以後也將如此」想法若將時間維度拉長,便顯得天真也不值一提。
🔹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價值儲存的工具,能夠將我們的付出與產出的價值儲存,以利於平時與其他財貨做交易。
為了要用於交易,所以最少要符合「方便」而且「共識」兩個要件,簡單說我拿美元向人買東西,賣的人就是認同美元的貨幣功能,交易才會成立,再來也要滿足方便的原則,否則經濟活動就會非常不便。
(-)(-)(-)
🔹法定貨幣
法定貨幣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一種貨幣,簡言之就是「法」律規「定」的貨幣,像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元、台幣、港幣、日圓等等,通常由主權國家所發行。
法幣之所以具有貨幣的功能,就是因為發行政府擔保它的價值,以全市最流通最廣的美元來說,美國雖有無限印製美鈔的權力、乍聽之下全世界會為之跳腳,因為這等同於無中生有的產生價值而不付出任何努力,但全世界仍使用美元,原因之一便是信任美國的國力與國際地位。
而前面有稍微提到法幣的印製完全取決於發行國家,而對於普通人如你我來說,我們持有的法幣價值會因為政府印製鈔票而降低實質購買力,而且我們還無法透過單純的方法來逃避這種負面影響。
(-)(-)(-)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的機制則於法幣不同,其發行數量是由最初所設定的演算法所規範。
加密貨幣的種類數千萬種,每種發行方式與目的差異甚遠,以最初也最具代表性的比特幣來說,其上限便為 2,100 萬枚,沒有任何政府或者是組織可以撼動這個規定(實務上可以透過分岔機制達成,在此暫不深究),換言之這能夠讓我們免於主權國家濫發貨幣進而傷害我們的資產。
(-)(-)(-)(-)(-)
🟥以為自己「不投資」的誤區
社會上不難看到「比特幣只是場騙局」、或者是「比特幣大幅下跌」等新聞論述,便有不少人誤認為加密貨幣只是個高投機的領域,但事實上自己卻身處於另一場注定虧損以及隨波逐流的境地而不自知。
作者碰到不少人自認為「不投資」,或者是對作者說「我不碰那些東西(指加密貨幣)」,雖然這只是個人選擇,但是有前面這些論述的人似乎都帶有一種自傲的態度,好像「投資」以及「參與加密貨幣」兩者是種投機且不腳踏實地的行為,不過實情可能不盡然。
🔹「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
回到書名的《「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其實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不投資代表不買股票、不買債券、不買房地產、不買藝術品等等,穩穩地將現金放在銀行內,就不會有風險也不會虧損。
但其實我們是選擇了「現金」、也就是法幣作為我們資產的儲存媒介,只是這種人已經把「法幣」的概念內化,以為法幣是世界上唯一儲存價值的工具,從未想過還有其他的可能。
(-)(-)(-)
🔹認為不投資就不會虧損
前面提到法幣是由主權國家發行、法律規定的貨幣,而且具有印製增發的權力,作者舉例資產就如同分數中的分子與分母,分子是我們個人的資產、分母則是法幣的發行數量,我們究其一生只能夠努力的增加自己的資產(分子),可能是透過努力工作、提高產出品質與效率等等。
但是主權國家如美國,卻能夠無限的增發貨幣的供給量(分母),學過基礎數學的人便知當分數的分母愈大,整體數值就會愈小,悲慘的是分母增加的速率經常大於分子增加的速率,也就是薪資的增長比物價還要慢,讓我們的生活愈來愈辛苦。
所謂的不投資,可能只是保證虧損而已。
(-)(-)(-)
🔹以為已經做到分散風險
再提到現代很風行分散風險的概念,俗話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面,因為當籃子掉了那我們全部的雞蛋也就完了。
但是提到個人資產,我們似乎只想到要除了要有自己居住地的法幣以供日常使用外,還可以另外換成美元、歐元、或者是日圓等等主流貨幣,以分散某國匯率大跌的風險,不過上述這些分散的風險卻仍然全部都屬於「法幣」的這個籃子內。
即便是不動產也仍然侷限在主權國家的法律框架內,並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
🟥小結
這本書的文章有許多在購買前就已經看過,撰寫日期可以說是橫跨了數年。
書中對於區塊鏈背後所隱含的潛力、以及現代的經濟、社會體制有著深刻的內省與反思。像是認為法幣穩定的想法,可能只是因為我們足夠幸運、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而沒有體驗過獨裁政府的專制、或者是沒有認知到世界上仍然有數億人沒有條件享受到金融服務。
加密貨幣近幾年來發生不少負面的事件,從 LUNA/UST 崩跌、FTX 交易所倒閉、NFT 泡沫化等等,一次又一次的對區塊鏈領域造成傷害,就連我自己也受到不小的虧損。
若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待加密貨幣,或許其投機性確實偏高,但是若站在分散風險、財務自由的角度來說,加密貨幣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可能性,而作者身為香港人對此更是感同身受。
區塊鏈可以說是顛覆了傳統金融的運作方式,也顛覆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了解加密貨幣領域確實需要費點心力學習、有著不低的進入門檻,但絕對值得我們去了解。
(-)(-)(-)(-)(-)
個人網站好讀版:https://www.morvenhsu.com/?p=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