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6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BY 貳團 Ange

讀這本書是群友寫的心得太棒了!閱讀過程確實很樂在其中。

(小說)文學作為藝術,價值大半在於人性描述等洞察、思考面向,但讀完之後,還是忍不住做了一些資料查核,並假設其他可能。

書中描述的是 1961 年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半年內就打完了,北半球互相丟鈷彈,便宜又有毀滅性,小國都買得起,物理性細節不必追究,只要知道它會產生極大的輻射即可。人類按科學數據預計二三十年後該地區即可重新活動。但因為便宜,大家就丟來丟去,北半球半年內就完蛋了,南半球比較慢,故事在澳洲墨爾本,北半球完蛋之後,南半球還有半年到一年不等有的時間慢慢結束,墨爾本預計是九個月,實則約八個多月。

在結束的過程中,人們如何面對人類的世界末日的各種樣態。作者是海軍出身,應該對賽車也很有研究,對這兩個主題有深入的描述。主要的描述還是在努力維持日常的人身上。人類沒有那麼聰明,否則那些位居高位者也不會做出互丟鈷彈這種蠢事了,因此市井百姓不願面對這種即將末日的現實者,掛在嘴邊的仍是各種未來;另一方面,在習慣的日常中,很難想像一切終結,維持著日常,才能如常地過日子,而如常,就是時間軸得以延續。

書中描述的生活型態很有古風...主要是一本 1957 年寫成的作品,將近七十年前,七十年來的科技進步已是好幾次的翻轉。發生在不同科技發展背景下,人類會有不同因應。

例如,人類在 1961 年第一次上太空、1969 年登月,如果在此之後發生輻射蔓延全球,地底下的「諾亞方舟」以封閉循環維持生活的計劃與執行肯定少不了。如果像書中一樣假設二三十年後輻射衰退了人類和生物又可以活動,上太空之後,封閉循環的技術,讓人躲在地底下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科技應該不是問題才對。

但也不禁覺得,一旦人知道可以繼續活下去,其實才是災難的開始..像是錫安(Zion/The Matrix)的存在一樣。有時懷抱希望才是最具毀滅性的..

知道死期的日子,其實蠻愉快的。看著歲月靜好的人們迎向死亡,是現實裡水深火熱兵荒馬亂不知終期的遁逃之地。

(其他找到的資料,1954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發電的核電廠開始營運,核災車諾比是1986年4月26日,但該地三十五年後未癒。)

(還有,近期新聞2022【美國能源部科學家在 12 月 13 日宣佈,在核融合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類將有機會在不遠的將來,使用「取之不盡的潔淨能源」】人類的核能輻射汙染陰影,真的即將結束了嗎?未來的人類懼怕的,或說科幻熱門的人類末日主題,已是 AI 反噬,誰知道呢,畢竟人類那麼蠢(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