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那位我告訴你的孩子,他的爸爸媽媽在空襲中死掉了,我們緊急動手術救活了他。他很害怕,我們給了他紙跟筆,但他(除了黑色)什麼顏色也不用,一切都是黑色的,黑色的房子、黑色的人,但一直到我陪伴他的最後一天,他畫了海。我很希望他的眼睛能趕緊好起來,顏色會回到他的生活、回到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希望黑色離開我們的國家(烏克蘭)。」摘自本書1.5〈從地獄裡生還〉,馬里烏波爾市最後六位醫生之一的採訪。
本書是報導者團隊,自俄國入侵烏克蘭開始後,三周內就飛到了烏克蘭並開始為期5個月的報導合輯,於2022年8月出版。以往對戰爭的描述,我們都是用軍人或國家的歷史觀點去理解,但這本書不一樣的地方在,是現代平民親身體驗戰爭的痛苦經驗,現場分享。本書前面到2.2的部分是烏克蘭平民被俄羅斯傷害的部分,我讀得很哀傷與不適,我會把概要放在這篇心得最後面。
當然本書並不是只有悲傷,還有許多是堅強,記者被斷網電水,還是想辦法把封鎖區域的消息傳出去,人民互相扶持,紀錄真相與俄羅斯的罪刑,向國際不斷的吶喊,在砲彈轟擊下運送物資,物資缺乏下的醫生繼續待在前線與救治每日新增的傷患,喜劇演員在網路上想辦法募資,家長架設兒童繪畫網站,讓兒童有宣洩的管道與藝術治療。一場戰爭下,烏克蘭人想辦法堅強下去。
烏克蘭1991年自蘇聯獨立,原先政權由親俄,到廣場革命後,大家不斷辯論有關烏克蘭人的意識,甚至歐洲免簽讓許多新生代烏克蘭見識到不一樣的政治與思想,這些不斷地推擠下,形成現今烏克蘭人的國族認同。再來有提到烏克蘭的鄰居:波蘭。波蘭人民立刻就打開家門,收留不斷湧入的烏克蘭難民,不計嫌以前的衝突,對波蘭人來說,他們覺得自己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俄軍只是這次沒針對他們,儘管波蘭人民迅速做出對烏克蘭難民的支援,但波蘭右派政府卻是相當慢半拍,所有政策與幫助都是在人民的催促下才匆匆推出。波蘭人也趁此機會重思民主。
矛盾的德國:開戰來歐洲被罵最兇的大概就是德國了,因為他們還是沒有斷俄國的天然氣,能源命脈持續跟俄國綁在一起。最讓人矛盾的事,當初最推動北溪管線的政黨,黨綱就是反戰,但現在他們的天然氣錢仍不斷的送去俄國當戰爭基金。本書有特別提到德國歷史上為何會跟俄國這麼友好,與提到現在德國總理蕭茲仍然在做的“務實”策略,得說德國國內還是有許多不滿德國的消極性的聲浪。
最後本書也回到臺灣來討論,這場戰爭下我們臺灣學到了什麼?我簡要認為是「輿論戰」與「民防」。首先,俄國的輿論戰不只是針對烏克蘭,而是針對全世界,他們宣傳的目的是要否定與孤立烏克蘭,合理化自己的入侵行為。以臺灣來觀察,很不幸的,我們的媒體相當喜愛引用俄國官媒的中文論述,次數多到臺灣的NGO都嚇到,連俄文的宣傳都可以影響到我們的媒體,看看台灣的輿論還有人在貶低烏克蘭就知道了。再來就是「民防」,我這邊說的不是民眾拿起武器戰鬥,而是民眾在戰爭下要怎麼互相扶持,在斷網水電食的情況下該怎麼辦?政府不見得有辦法及時救助,這時社區意識就非常重要,我們要如何與周遭鄰居建立聯絡,分享資源,可以到哪獲得食物與藥品,如何得知外界資訊,與辨別資訊真假(比如說,何時該躲防空洞何時該領資源安全?安全地帶在哪?)。
烏克蘭人是這麼說的,我們準備得太晚,但它們依然努力至今,儘管本書提到烏克蘭人努力辨別俄國官宣,但在俄佔領區,民眾孤立下受到俄重複敘事宣傳汙染,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了。事實上,戰爭疲乏也出現在許多人心中,但對烏克蘭人來說,對國際吶喊依然重要,世界應當幫助民主自由社會。烏克蘭人請臺灣學習,但不要忘了,我們隔壁的獨裁者也在看,他們本質不會變,他們也在邊學邊籌畫。
「我們(烏克蘭)勝利的那天,人們會知道,即使是世界第二強大的軍隊都會被追求自由、獨立、公民社會的人們擊垮,因為來自民主社會的人們,除了炮彈跟軍事力量的決勝之外,我們的心、我們的意志、我們的腦,是更強大的決勝點。」摘自本書5.5〈來自外交前線的箴言…〉,烏克蘭國會議員伯布羅芙斯卡。
注意!以下這段有關烏克蘭平民在戰場上受到的痛苦,閱讀上可能引起哀傷與不適:
2月24日那天,砲彈炸到烏克蘭的那天,人們坐在桌邊哭泣、母親邊哭邊帶女兒橫跨到波蘭、砲彈爆炸時,人們就這樣被建築物埋住窒息而死的目擊與無助感…。另外,不是在俄佔領區的平民就沒事,俄國開了過濾營,將烏克蘭人脫光盤查拷問虐待,手機訊息會被檢查一遍又一遍,就算清空訊息也會被拷問,羞辱虐待侵犯你所有隱私,只為了得到烏克蘭的一切資訊。記者甚至直接被帶走消失。還有性暴力,他們會在受害者親友面前對受害者使用性暴力。俄軍在路上直接盤查手機訊息或開槍,就算在家也不安全,不應門俄軍會直接炸開門,拿走手機電腦一切東西,烏克蘭人活在無止境的恐懼中。許多烏克蘭人連兒童被俄軍強迫遷徙,到了哪裡沒人知道。這就是2022年的現在進行式,戰爭的殘酷正在告知我們這世界依然不和平與不講理,當小女孩問爺爺說:為什麼俄國要殺我們?爺爺也只能陷入恐慌的沉默,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