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4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 BY 貳團 Joy

一本顛覆我對於體重增減認知的書。

在閱讀本書前,我個人對於體重增減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粗淺的「能量輸入-能量輸出=能量儲存」公式,而在作者深入淺出的文字下,才得以對代謝學這門學問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其中「體重設定點」作為貫穿全書的核心觀念,其定義及運作機制如下:

「大腦計算出來的生存所需能量(脂肪)儲存水平稱為「體重設定點」,就像房屋恆溫器所設定的溫度一樣。透過人體的負回饋系統,它將達到並保持其設定的體重水平。
體重設定點是代謝學規則一和二的領導人,負責驅動它們的行為。如果你的體重「小於」體重設定點(例如你正在生病或進行減重節食時),代謝學規則二(負回饋)便開始起作用,引導你攝入更多食物,並讓新陳代謝降低。接著代謝學規則一將使體重往上走(更多能量輸入+更少能量輸出=能量儲存)。同樣地,如果我們的體重「超過」設定點(也許在度假時飲食過量),規則二便會導引我們少吃點東西,新陳代謝也會增加(亦即代謝法則一:較少的能量輸入+更多的能量輸出=減肥),因而達到體重設定點。
不幸的是,人類的體重設定點並非設定為「健康體重」。如果你患有肥胖症,那麼你的體重設定點可能就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如果你有意識地透過傳統方式減肥(即少吃、多運動而不改變所吃食物的性質),那麼強大的負回饋機制,將迫使你的體重增加。在你有意識想減成的特定體重數字和大腦潛意識下想恢復的體重設定點之間,將變成一場意志之戰。毫無疑問地(對所有節食者而言是不幸的),生物學總是最後的贏家。雖然可能要花上一週、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但你的大腦潛意識最後總會把體重拉回它想要的位置。」(p.44-45)

從上開段落可以看出我們不斷一二再再而三的減肥失敗其實不能怪罪於自身意志薄弱,一旦我們無法改變體重設定點,就永遠是減肥之戰的輸家。

而本書便是以體重設定點為起始點,慢慢切入影響體重設定點的因素(遺傳學及表觀遺傳學)、代謝學、營養學、肥胖賀爾蒙、飲食文化、演化等多個面向,帶讀者瞭解我們自身的生理機制是如何運作,體重、食慾及飽足感的增減又是受甚麼因素所影響,而在書的後半部分則是探討飲食的重要性,我們都說肥胖是文明病,以為是我們攝入的「量」所致,殊不知其實西式飲食才是罪魁禍首,食物的「質」才是關鍵:

「我們對肥胖症的過時理解正逐漸受到挑戰。有許多科學家意識到,影響人群肥胖程度的並非食物所提供的卡路里數量,因為天然食物並不會使人變胖,致胖的實際原因是食物的「質量」。如果把以穀物、植物油和糖為基礎的飲食,餵給任何種類的人群、牛群、生活在實驗室或人類環境下的小鼠,都會產生相同的效果—也就是高比例的肥胖症。」(p.316)

結論,這本書不僅推薦給在減肥之路屢敗屢戰的朋友,也推薦給想瞭解食慾科學背後原理的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