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喜愛各種童話及故事,從開頭的很久很久以前,到結尾的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小時候讀來理所應當的故事,長大後雖然知道現實生活不可能像童話故事如此,但童話,在我心中仍是有一種無法取代的美好。
在還未開始接觸榮格心理學前,曾經拜讀榮格分析師 - - 馮.法蘭茲所著的「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當時讀起來頗為吃力,因此只在腦中留下一個初步概念,直到看到這系列故事裡的心理學,彷彿打開了另一個故事世界的大門,讓我深深著迷。
很愛小王子的故事,記得以前群組曾經討論,如果這世上只能選擇一本書?當下毫不猶豫的回答了小王子。的確,玫瑰之於小王子,小王子之於狐狸,還有那句「真正重要的事物,是肉眼看不見的」打動了許多人,相愛與責任,分離與道別,都是人生中會一再遇到的課題。
然而,從榮格觀點來說,小王子是個在現實中迷航的故事,也是聖修伯里身為永恆少年的自傳。所謂永恆少年,即是雖然已經成長為大人,但心態卻一直停留在青少年;這類型的男人最害怕的就是與任何人事物綁在一起,也無法容許自己停留在穩定的狀態中,對他們來說,不具體或隱藏起來的事物最為美好,一旦關係或是工作走入現實,激情消退,這些壓力與煩燥感即會讓他們退避三舍。
在小王子故事的一開始,聖修伯里就以第一人稱視角解述那張吞噬的大象的蛇,他渴求找到理解他的人,卻又在對方回答錯誤後感到不被理解而果斷放棄,他們是不願意參與集體,也不願長大的個體。然而一段關係的維持,抑賴兩個有意願的人,要使我們的生命不是他人生命的重複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關係,可惜小王子只耽溺在過去感傷之中,無法活在當下,這也可以說明為何他離開了深愛的玫瑰,又離開了被他馴服的狐狸;這種不願在關係中負責,一再對關係失望,進而對自我失望,最終的結局就是自我拋棄,就如同小王子最終接受蛇的建議,拋棄他因為現實而變重的身體。
在現今社會也存在著許多永恆少年,他們的內在幻想是如此豐富多變,天馬行空,但若一味的放任內在世界的奔流,如沉迷於遊戲與網路的孩子,只能在遊戲與網路中尋找安慰,而無法在現實生活中連結,等同放任生命意義的死亡,如同現今常出現的名詞:啃老族、繭居族,這些永恆少年們,唯有真正經歷現實磨鍊,才能整合外在大人與內在孩童,並真正的體驗生命。
故事裡的心理學分了上下集,上集除了有關永恆少年的「小王子」與「彼得潘」,還講述了同樣我喜歡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愛麗絲即是夢境與淺意識的代表故事,亦是我們在勇敢追尋自我成長的考驗。所謂的成長就是在身心的衝突與拉扯中獲得平衡,進而探索出人生的道路。書中還點出了柴郡貓與愛麗絲那些看似無厘頭的對話,其實是要愛麗絲不可受限於自我的假設:你可以不必成為符合每個人期待的那一種人,但重要的是,你是否踏實的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下集的主題為陰影與個體化,用了「化身博士」、「黑貓」、「地海巫師」三則故事來闡述內在的光明與陰影面。用「哈比人」、「綠野仙蹤」講述個體化。所謂的陰影是那些被排斥的人格面向,在成長過中因為社會化而被拒絕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陰影面,也許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也或許藏於我們的人格面具下;這些陰影不見得完全為惡,更可能是那些我們被拒絕去成為特質,我們面對它的態度,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態度。
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源自於內心的拒絕與不滿的陰暗面,就會一再在他人身上看見這些特質;世代的鴻溝、上下階層的衝突,不僅僅是價值觀的差異,更是雙方陰影投射到彼此的結果,這句話有點像是你越是在意什麼,就越會看到什麼。當我們察覺到這些陰影面,第一時間通常是否認:否認對方觀點、否認對方所有言行,不能否認之後,我們就將內心陰影投射出去,如怪罪、貶低他人;這些方式看似輕鬆,但我們更應深切警覺,我們之所以氣憤或不滿某些人事物,是否因為心中有什麼部分被 它勾起?那些我們內心沒有的東西不會困擾我們,而不了解的事物則會一再重演。如果我們沒辦法理解那些不滿通常源自於自己內心,習慣使用對立及強壓的方式去處理自我陰影面,終有一天會受到情緒的反撲。
潛意識總是尋求補償,因此榮格說:「那些被我們在前門拒絕的,會溜到後院來找我們。」我也特別喜歡鐘穎的那句座右銘「理解黑暗,心存光明」,要明白黑暗與光明不是對立,而是並存的,唯有光明才能映照黑暗,也唯有黑暗才能顯見光明。我們在戴著人格面具的同時,更應理解身上那些陰影面,不過度認同,也不消極排斥,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與自我和解,謙和並尊重每個生命與個體,以及不同的步調及人生。書中有句話:「心中喧騰的意見與想法只有靜默可以消化它。」想要懂得聆聽內心,了解他人,必需先學會沉默、懂得獨處,並在這之外兼顧現實,努力的在這二者中取得平衡,進而成為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