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 BY 貳團 Ophilea Lai

市面上有類西方書籍喜歡引用大量實驗論證與事例支持核心論點,《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便是此種風格的典型範本。本書從不同角度不停翻玩、舉例,從個人、公司組織再到社會群體,所有故事都是為了印證「習慣」的重要性。

但這類「實驗佐證」書籍都有個盲點,便是作者所提出的案例與結論是否能確立其因果關係,或者實質上是似是而非的「偽科學」所推導出來之謬論,仍需保留質疑空間,尤其本書作者為紐約時報記者,並非相關研究的專業人士。

不過就算這些例證全是謬論,「習慣」對於人的重要性有多高,我想普遍都不會質疑,於是我們閱讀此書可能會更期待看到其實際的運用方法。可惜直到書籍尾聲,作者才用附錄的一小章節提出習慣的改造指南,因其認為即使同樣是習慣,習慣的成因、修改方式仍因人而異,只能以最基礎的架構來試誤。

與《原子習慣》的四法則雷同,作者提出的習慣迴圈依序為:刺激、行為、獎勵。若想改掉惡習,得先找出需要修正的行為模式,再以自身作為實驗,尋找造成此行為的獎勵渴求,以及行為出現前的刺激提示為何。最後作者做了一個相當激勵式的結論,只要人有意識想改,絕對能成功找出行為核心,改掉壞習慣。

同樣圍繞在「習慣」的見微知著,暢銷書籍《原子習慣》則著重在執行方式,不論是想改掉壞習慣、還是養成好習慣,書中反覆告訴你如何應用,並夾雜更多激勵的金句。因此如果期待看一本如何掌握習慣的工具書,我會建議閱讀《原子習慣》,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著畢竟是記者,寫作的起承轉合引人入勝,仍可以學習其敘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