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後,歐洲啟蒙時代、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已經進行100年了,西方新興帝國主義極力想推展「文明」「進步」「現代化」至世界各地,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也是這樣思潮下的歷史事件,他們信仰科學、客觀的絕對真理,堅守條約的權利義務。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沒有鮮豔的輪廓,毫無理性,戰爭與和平、敵人與朋友、征服與拜訪都只是上位者的一念之間(喪事喜辦的意思吧),換個說法就可以粉飾太平,繼續活在天朝皇帝的歷史榮光中而拒絕進步。
如小說中英國大使額爾金所說:「我們質疑習俗的合理性,必要時加以拒絕,中國人是否有能力追求科學?我說這是我們文明優越的證據,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我們現在所知者,我們崇拜古代同時相信上帝,但是不允許自己停止追求真理」。
但作者同時也藉由英國議員、英國大使的角色中寫到,英國自己也是違反條約,故意製造爭端出兵,以達成其到內陸港口交易,並把鴉片交易合法化的經濟利益,為了維持貿易穩定,當時的西方國家其實不站在中國基督教革命,就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那一邊。書中太平天國這邊的觀點,主要是透過故事主人翁(一位宗教信仰不是很堅定的德國傳教士)呈現,他眼中的洪仁玕是想要打破社會、性別階級與陋習,建立平等和樂的社會,但是戰爭廝殺使人失去人性與理想,取得名利財富後難免迷失,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逐漸變成自詡神之子的邪教。書中對於各個戰役的著墨不多,而是對參與那一段歷史事件的歷史人物所思所想詳細描述,是值得多讀幾遍的歷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