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的一本書。
1. 生了小孩的媽媽,千萬不要認為托育費很高乾脆辭掉工作自己照顧小孩比較划算。 作者告訴讀者,根據研究,一旦離開職場要再回去,比曾經被解雇的人還要難被錄取;就算最後重回職場了,也不太能是原本的職業,而是換了別的工作,並屈就於「低薪」。
2. 「當那些離開超過三年的女性重回職場時,她們的減薪幅度高達百分之三十七。照顧年幼孩子的時間顯得很漫長,但那其實只佔了四十多年職業生涯的一小部分而已。這些研究估算,在後半輩子退出職場的財務損失,總計超過一百萬元美金。這個故事不是要告訴我們不該離開職場,而是不要單單為了財務因素或社會壓力就這麼做。」
3. Jennifer Petriglieri 把雙薪夫妻婚後的生命旅程分成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從獨立的個體到互相依賴,會歷經如工作變動、迎接新生命、家人生病等大事,兩人要面對的是「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2)第二階段則是「相互個體化」。行至中年,在剝除了社會的期待後,對人生方向和目標產生懷疑,探索自我真面目的需求浮現,兩人必須探討的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3)當年紀益長,彼此都成為經驗最豐富的員工、孩子離家的空巢老人,一直以來的自我認同和生活重心喪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空虛感。進入這個第三階段,兩人要解決的則是「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4. 訪問了一百多對伴侶的作者在書中當然為每個階段的挑戰提供了「心態上」的指引和提醒,但那些指引和提醒,其實是建立在雙方都願意好好坐下來溝通、互相支持與支援的前提上。而這正是我認為最難的——你有一個願意好好溝通並做出改變的伴侶。
5. 有的伴侶可以接受另一半有所改變,只要他能繼續保持他的現狀不需要跟著改變——偏偏你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不願意改變。
怎麼辦?不要讓自己陷入離開他、離開這段婚姻就導致經濟有困難、活不下去的境地,應該是最低限度要給自己留的後路。
6. 女性職涯很容易和婚姻,尤其是母職產生衝突,我很喜歡 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 的 Katherine 所言:「我們需要的是提早規劃,而不是提早放棄。」(同名文章可自行搜尋網路)。
若是已經身陷泥濘也沒有關係,抬起頭來看看別人的故事、問問過來人都是怎麼克服的;不要下意識的就把「放棄」列為首要選項,不要輕易的就屈服於社會期待和傳統性別角色要求。
7. 沒意願或分擔不夠家務跟育兒工作的人,如果願意仔細傾聽,或許可以慢慢聽到,當一個人不堪重擔的人懇求他的伴侶多分擔一點時,其實懇求的是對方能同理、尊重他也是一個需要時間休息、去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的人。
一個人如果重視自己的時間、重視自己所做的事,並且也承認休息很重要,那沒道理不重視自己所愛之人、所選伴侶的時間,沒道理不讓伴侶喘息一下,或做點他想做的事,是吧?
8. 臉書前營運長Sheryl Sandberg有言:「你做出最重大的職涯選擇,就是決定自己的結婚對象。」有對象但還沒結婚的、結了婚但還沒有小孩的、已經生小孩但覺得自己有點撐不太下去的朋友,不妨邀請你的對象一起看看像是《雙薪家庭進化論》,或其他描述婚姻生活的戲劇、故事、書籍,並藉此觀察對方是不是那個足夠成熟、願意跟你一起成長、修正並互相成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