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BY 貳團 揚超

很喜歡本書從個人內在低潮失落的狀態,一路慢慢茁壯成長,甚至到一個巨大的轉變,將一個短期諮商歷程寫得栩栩如生(猜測應該有參考許多真實案例,說不定也是作者實際經驗)。

我自己也經歷類似的成長過程,一位極具權威的父親,帶著極高的期待,以及那高高在上充滿距離的親子關係。當然有人因此更奮發向上,努力達成父母的期待也慢慢找到自己的夢想。但也可能如同蛤蟆,造就孩子停滯在幼童狀態,遲遲無法完全的成長,無法達成穩定的”自我照顧”、”負起責任”,習慣性的害怕權威。因為心中某個部分一直沒辦法達成父母的期望,而轉而對自己也同樣失望,這個失望不僅逐漸喪失自信,更不斷地沉溺在自我懷疑與自我責難中。因而中斷與外界的連結,沒辦法追尋夢想,甚至注意力都轉移到渴望其他人際關係,希望能滿足自己在幼兒時期,從未被積極關注的部分。小時候我也像蛤蟆一樣,喜歡誇大、戲劇化的表現自己。那時時常看綜藝節目,會學習、模仿有趣的橋段,並在同學朋友前表現,期待獲得他人的喜愛。對於稍有好感的對象,會大獻殷勤,買東西請客。注意力都聚焦在獲取關注,而且是強烈的,想把他人緊緊抓在身邊。有時讓身邊的人過於壓迫而慢慢遠離,而這個遠離引發自己內在的缺陷—「我又一次讓人失望」、「我是糟糕的」「我不值得被喜歡」,一次又一次重新陷入負向循環。

後來花了一段時間探索自我,了解自己一直以來有著「不能被任何人討厭」的奇怪設定。學會了先愛自己、認同自己,才會被他人所接納。學會了親近自己的負向情緒,跟自我對話,安撫、陪伴那個不安的內在孩童,重新找到自信,探索與社會的連結,發揮優勢、努力經營價值。讓注意力能夠自由地運用在當下,做出有意義的改變,而不是重複的在意自己為何被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