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來推薦最近在Netflix上線,由德國製作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爭片《西線無戰事》。
本來就對小說滿有興趣(因為很多作品都會提及或引用),這次就打鐵趁熱(?)把電影和小說一起看了,兩者的敘事手法不太一樣,表達的核心也略有不同,不過都是很棒的創作。
電影版的《西線無戰事》以順序的方式進行,從主角一行人應徵加入德國軍隊開始,直到前行前線,才發現「壕溝戰」宛如人間煉獄。原野上的衝鋒、轟炸與拼博,士兵們的挨餓、重傷與掙扎,都讓主角昔日對戰爭的滿好幻想逐漸消逝。比起英、美的戰爭電影多從英雄視角出發,《西線無戰事》從原著小說開始,就是部「反戰作品」。電影中大量的血腥暴力與無情摧殘帶來不了同層面的震撼。而導演也用了許多充滿「詩意」的手法,來對比生命的流逝。像是片頭,主角領到美麗新軍服,上面逢著錯誤的名牌,他單單以為是發錯了。但鏡頭切換到洗衣廠一件件高掛的乾淨衣物,這些其實是從前線士兵身上褪下的「遺物」,戰爭的殘酷從此揭示。
而小說故事的開篇即是戰爭前線的描述,如何踏入軍隊則是用回憶的方式補充。對比電影,小說更側重在那個時代下,在戰爭時代成長的人物內心——
「我們的根還沒札深。戰爭就把我們沖走了。對於其他那些年紀大一點的人來說,戰爭只是打斷了生活。他們可以跳過戰爭思考,我們卻被戰爭抓個正著,不知道結局如何。……我們的想法還很模糊,在我們眼裡,這些想法把生活和戰爭理想化了,甚至還為它們穿上了浪漫主義的外衣。」
作者雷馬克本身正是經歷過西線戰事的士兵,因此小說也帶有半自傳的色彩。電影抹去了前線士兵與其家人之間聯繫的篇幅,但新增了後端高層官員之間的談判與角力,而低階士兵的遭遇與高層官員的決議,突顯戰爭的荒唐、強化反戰的意圖。而這樣的作品由德國出品,更彰顯了不同的意義。
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都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