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堆做不完的家事,以及說不盡的委屈……
1. 前幾個月看了全職媽媽的無奈《菁英媽媽想上班》,這次來看職業媽媽的痛苦。《第二輪班》是社會科學及婦女困境的經典著作,書名意指職業媽媽下班回到家後還要負起大部分家務和育兒的責任,等同沒有休息時間,而是接著上第二個班。
2. 為了此一研究,作者 Arlie Hochschild 訪談了五十對夫婦,並像客廳裡的小狗一樣近身、默默觀察了十二個家庭。在短則兩年、長則五年的田野調查後,作者在書中為讀者描述出十對雙薪夫婦、父母,在家務育兒「戰場上」的具體角力,記錄他們各自的理念、感受;並以其銳利的眼光和深厚的學術功力,分析各種分擔模式背後所代表的性別意識、形成原因、應對策略。
3. 閱讀過程中吸引我特別留意的,是書中丈夫們「逃避」或「拒絕」分擔家務的各種方式、理由。只能說,男人耍起賴來,也實在讓人搖頭。這些耍賴的手段,包括:
(1)口頭說支持太太擁有自己的工作事業、他愛太太,但要他有點行動、多少做點家務、照顧一下小孩,卻堅決四肢不動。反正看不下去、撿起來自己做的一定是太太;家裡沒整理好、小孩出了問題,長輩怪罪的一定是媳婦不是兒子,老師找去溝通的則通常是媽媽而非爸爸。😡😡😡
(2)擺出受害者姿態,並抱怨:「為何太太出去工作的苦果要我來嚐?」好像家庭、小孩他都沒份一樣。
(3)亂扣太太罪名,認為乖乖分擔家務是女人試圖支配他、控制他的手段,他要是照做,在家裡就失去地位、就沒有男子氣概了,會被別人恥笑。
(4)只做一點點,然後拿完全沒有在做家事的其他男人來催眠(或欺騙)太太:「我已經比誰誰誰要好很多了,你已經很幸運了。」🙄🙄🙄
(5)由他規定誰負責哪些事務,他老兄自己挑輕鬆的、久久才需要做一次的事務做;需要經常做的、做起來比較耗時耗力的,就推給太太做。
(6)故意笨手笨腳做得很慢或惹出更多麻煩,讓太太不敢再他找做家事。
(這方面我不能再寫下去了免得助紂為虐。🤭🤭🤭)
4. 為了避免夫妻失和,走向婚姻破裂、離婚的下場,太太們自我安慰、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也讓我唏噓不已。有位太太安慰自己身為女性,本來就「應該」、也對家務跟育兒較擅長、拿手;有太太說服自己她和先生分別負責「屋內/屋外」、「小孩/寵物」的分配很公平(哪裡公平?家事幾乎都是屋內的事,而且照顧小孩比照顧寵物累多了吧?)有太太如先生所願,接受先生所說的,「我已經比其他男人好很多了。」用其他不做家事的男人跟先生比較,並洗腦自己,「我已經比大部分女性乃至於自己的媽媽幸運太多」。😱😱😱
5. 如何讓先生願意分擔家務?這是我加入的一個臉書女性社團裡,經常可以見到的求救問題。以下羅列一下書中太太們用過的方法和社團姊妹們提供的經驗供大家參考,若這邊的讀者有新點子,也請不吝留言告知。
(1)家電用品買好買滿,尤其是洗碗機、洗脫烘衣機、掃地機器人(吸塵器)三樣。男性喜歡操作機器,有了這些家電後,男性做起家事比較不反感。非得女性自己來的話,也比較不累。
(2)經濟上負擔得起的話,直接花錢外包家務,例如外食、找人到府打掃、托育小孩。
(3)裝柔弱、無能,讓擁有基本「男子氣概」的先生不得不英雄救美,接手太太處理不來的事情。
(4)生病或裝生病。道理同上。
(5)威脅、利誘、談判。簡單說就是願意「做家事」的話就給獎勵,不做就不給,例如性。
(6)讚美、撒嬌。只要先生願意先做一點點,就立即撒嬌,並給予誇大式的讚美,讓先生下次樂意再多做一些。
(7)能明確區分為先生的個人事務,就留給他自己做,不要幫他做。例如,他用的碗筷、他穿過衣物,都請他自己洗。至於公共區域和小孩的事務,只能誰心軟誰負責了。😔😔😔
(8)只要先生賺夠多的錢帶回家,就如他所願放過他,並改成訓練小孩比較快。🤣🤣🤣
6. 當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當先生或太太都不是那麼「心甘情願」的去做那些存在的、必須有人去處理的事務;當雙方必須絞盡腦汁設計、訓練對方,或逃避對方的「陷阱」;當婚姻只剩下不滿、抱怨、心機,而缺乏感謝、笑聲、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那麼關係的疏離,似乎就是可預期的結局。如何不要走到這一步,必須雙方共同努力。
7. 本書諸多解析,亦提醒了讀者,家務育兒的承擔、分配,遠不只誰做多做少、是否公平的問題,而是伴侶雙方成長背景、意識形態養成、社會文化薰陶過程中受到制約的結果。換言之,要討論這個議題,牽涉到雙方如何定位自我、理想家庭圖像為何;同時也是個人價值理念的再次釐清,以及對人生重要事物排序的省視。
8. 本書實在適合每個想要步入婚姻的男人、女人閱讀。已經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的人們,同樣可以藉書中不同家庭的故事,重新檢視自己的困境,尋思可能的出路。
9. 以上所述你看了之後就忘也沒關係,只要記得這一點,這是全書的一個重要結論:「真正影響婚姻幸福的因素,是丈夫做家事的意願。」
👩💻結婚前不妨先同居,才能知道對方的生活習慣自己能不能接受。
👩💻不能接受的話還有逃的機會。
👩💻生小孩前要想清楚,「有小孩」對女性人生的衝擊遠大於對男性的影響。
👩💻普遍而言,「離婚」對女性的傷害大過於男性。
👩💻但也有離婚後過得更好的例子如大S,所以我覺得很難說。幸福還是可以靠自己創造出來的。
👩💻父親參與度高的小孩,比較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