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

八尺門的辯護人 BY 壹團 Yoyo

(部分可能爆雷,如果還沒看劇或是小說,以下為防雷線)

每當有社會事件發生,媒體報導渲染的效果,當鄉民式的社會正義,嚴刑峻罰的正義大旗下,犯罪嫌疑人直接被判定為罪大惡極,事件的真相以及案件發生背後的原因與證據卻很少有人願意進一步去探究釐清。隨著輿論譁然ㄧ概認為殺害船長一家人的被告經司法審判後唯一死刑,才是真正的司法正義。

故事從原住民與外籍漁工的案件開始,描繪出臺灣在不同族群上的關係,死刑以及外籍人士的司法通譯權,牽涉到遠洋漁業的龐大利益,政治角力與大型企業對部落社區的活動影響,各個層面其實都是涉及利益衝突。

在現行的司法制度下,死刑犯是否真的天人共憤「求其生而不可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在審判中,法官也是人,是否會有誤判的可能

死刑是錯誤不可回復的制度,殺人者死,遠從古代就至今,但殺了他真的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還是只是大拜拜式的手法,以掩飾其他制度的缺陷。國家對於被害人家屬的司法協助與心理健康治療、獄政制度的不足、法治教育的推廣…等等

執政當局也常用執行死刑來作為民意焦點的轉移以掩蓋施政成效不彰的手法,或是爭取選票支持的方式。媒體的焦點關注在執行死刑與死刑犯犯罪手法,以及各家電視辯論節目掛上各家名嘴爭先恐後,對案情大肆評論,駭人故事的穿鑿附會下,事情的真相遠比不上收視率的重要性。

弱弱相殘,司法正義也是需要成本去維持,在預算與經濟條件較差的被告,很難有足夠的辯護資源執行審判上的防禦權,亦沒有公關公司為其進行人設包裝與輿論行銷,更遑論司法制度下的漏洞與缺陷。
在經濟條件、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速速審判結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不遠。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更不是神」

「我們何其有幸,能坐在法庭上,對案件進行調查,在人生成長的歷程中不用擔心溫飽與安全,通過讀書考試,坐在高高的法庭上,對案件進行審判,甚至可以剝奪他人生命。」

在看完這本書值得慶幸的是仍有人願意為被告奔走努力,但現實社會中,每一位案件真的都能有幸能遇到如故事中的主角一樣努力為其奔走與國家機器奮戰,還是只成為司法文書上冷冰冰的文字,令人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