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若妮卡想不開》(Veronika Decides to Die)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Paulo Coelho)的作品。從國中接觸此書以來,我重讀了數次,相當著迷於震驚的開場,作者對疲憊生活與疏離感的描寫,以及女主角薇若妮卡逐漸轉變的過程。
薇若妮卡年輕、美麗,有穩定的工作,周圍有人愛慕她,但對她而言生活就是一片空虛,所有的收穫都毫無意義。「我的人生什麼都有,但就是沒有特別的意義。」在她看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社交,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迎合社會的標準,而非出於個人的真實渴望。
這種對生命的麻木與空虛,在多年後重讀格外震撼,隨著生活越來越繁忙,兩點一線汲汲營營於生活所需,生命的特別與熱情確實愈發淡弱。
在自殺未遂後,薇若妮卡被送進精神病院。本書便以此開始探討生命的價值、選擇的自由以及精神健康,從而反思「正常」和「瘋狂」的定義。
在精神病院裡,薇若妮卡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醫生告訴她剩下的時間不多,這個消息給了她一個意想不到的「限期」,讓她體會到死亡的真實威脅。這種不確定的期限反而使她開始珍惜每一刻,並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
書中有一段對話提到:「世人總是習慣把與眾不同的人視為異類,甚至是瘋子,但實際上,瘋狂與否只是觀點的差異而已。」在精神病院這個特殊環境中,所有人似乎都有著某種「瘋狂」的表現,但正是其自由的氛圍,讓薇若妮卡能真正的釋放,逐漸接受自己,並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她甚至反過來激勵了病友愛德華,一位因愛人離去而陷入憂鬱,表面上看來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異類」,重燃對生活的熱情與生存的勇氣。
而也是因為她的不同病友,在各自的痛苦中活出不同的人生態度,啟發了薇若妮卡對生活與瘋狂本質的反思──生命的價值並非來自外在的成就或他人的喜愛,而是源於內心的滿足與平靜。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無人能夠完全理解他人,也無人能被完全理解。」出社會越久,越能理解「每個人在他人的故事中都是壞人,而自己永遠都是好人」的錯覺,也越能意識到無論是職場或家庭的衝突,往往都來自於不自知與不理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走的路,有些路或許曲折,但只有面對未知的挑戰,才能擁有自己。如果你也曾經迷失或無法感受生命熱情,這本小說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