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書,奠基於溝通分析學派,結合童話,訴說蛤蟆先生鼓起勇氣參與諮商的故事。
主角蛤蟆先生就好像我們身邊會出現的朋友,也像某部分的自己。外表活潑風趣,內心卻脆弱不安,總是壓抑憤怒,又缺乏主見,想要將選擇的責任交付給身邊朋友,而又在順從他人以後覺得懊悔。
他身邊的老獾,則讓我想起那些對於心理疾病缺乏認知的人,總是認爲軟弱、無所事事的人才會憂鬱,認為應該控制情緒,有情緒困擾的人沒有辦法擔負重責。老獾這個角色充分展現精神疾病經常被汙名化的現象。
蛤蟆先生在心理師的帶領下,覺察到自己總是被動接受他人的安排,經常處於「兒童自我狀態」,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怪罪於他人。於是諮商師帶領他思索兒童心理狀態、父母心理狀態與成人心理狀態的區別。裡面的心理師蒼鷺說:「…這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當你處於另外兩種狀態,像父母或兒童那樣,你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很像參與戲劇演出。」我很喜歡這邊提到「人生劇本」的概念,我們可能在「潛意識裡操縱各種情勢,好讓那套劇本經常用得到」,就像蛤蟆先生總是讓自己扮演受害者,而且深信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寫劇本」,我想這也是一種自我實證預言。
書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勇於承擔責任的人生雖然讓人害怕,但同時也振奮人心。我們會發現自己擁有的力量比自己想的還要強大。看完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要如何像蛤蟆先生一樣,認知到自己不必照著過往深信的劇本走,找到精神與生活上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