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本書主要寫啥?
這本書主要就是介紹一些(至少在歷史上的某些時刻)被主流社會或是當權者所鄙視的”惡習(vice)”的前世今生。在這個過程中,或多或少,這些傷風敗俗的惡習得到了一些平反。至於作者所指的惡習有哪些呢?就我粗略的統計,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聚焦於所謂的”麻藥/禁藥/毒品”,百分之十五聚焦於和性行為或是特殊性癖有關的內容,百分之十則提到一些好像比較沒什麼大不了的惡習,甚至稱不上惡習,例如名人崇拜、垃圾話等等。因此,攏統來說,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本”麻藥百科”。
在這本書中,作者對於麻藥的定義其實非常廣泛,除了那些在某些國家被禁止的各種琳瑯滿目的毒品以至於香菸以外,連一些現在看來稱得上高雅的咖啡、酒,甚至音樂都被他歸類為某種麻藥的範疇(因為這些會帶來類似娛樂性用藥的效果)。所以就算是對這些禁藥沒什麼緣分的人,應該也不會覺得這本書離你們很遠。如果是剛好對那些禁藥有興趣的朋友,你應該會收穫滿滿,因為就連在加拿大試過各種麻藥的我還是從中學到很多。
最後,這本書其實也有類似食譜或是某種操作指南的功能。在許多章節的最後,作者挖掘出了不少遠古的食譜配方(例如早就沒有人在喝的始祖酒、古早”用吃的”咖啡、改版的蠑螈白蘭地等等),並且親自成為受試者。我覺得這可能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因為這不只是要夠夠ㄎ一ㄤ才做得出來,這還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以及不屈不撓的實驗精神。
2.作者啥來頭?
通常我看非文學類的書都會先看作者的背景。大部分會選學者教授寫的讀物,因為他們通常會給較多reference讓我可以查證或做延伸閱讀。但不知為何,我一開始並沒有花太多時間了解ˋ此作者的背景。這可能是因為這本書的主題很吸引我,文筆也很引人入勝,所以我就一路看下去沒回頭管作者是誰了。而在我讀這本書的當下,因為作者引用了各種不同學門的研究(看起來至少有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動物行為學、化學、藥理學等等),甚至還領導了一些看起來有搞笑諾貝爾獎潛力的實驗,讓我一度以為他是某個試圖用通俗的口吻來寫書的知名研究者或大咖教授之類的。一直到我讀完這本書去搜尋了一下作者,才知道他並不是真正的學者,而是個記者和某個北美知名搞笑網站的前主編,而且他完成這本書的時候他才26歲。
然而,我覺得或許正是因為這個身分,反而讓這本書更有了可讀性一點,因為他這種非正式研究者的身分才讓他那些怪誕的實驗/調查成為可能。舉例而言,他測試生理女性的口水釀的酒是否會比生理男性的好喝,這感覺真的很難申請到研究經費,學術倫理審查也有被刁難的可能。又例如他因為剛好沒有學者的包袱,所以他能從他對他性工作者朋友的訪談中歸納出一些不夠嚴謹但可能具有某種啟發性的結論。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多年前在基層從事政治工作時,常常覺得一些教授對於一些議題的評論往往搔不到癢處,或是與現實脫節,反而不如某些第一線的記者的實地觀察見解來的有價值。
無論如何,我是很欣賞作者這種具有旺盛的好奇心、打破砂鍋問到底、以及神農嘗百草的精神的(難怪他前陣子深入極右派人士活動進行報導時被打到骨折)。雖然他不是個嚴肅的學者,他的觀點也不很難對學界造成太多影響,但他所做的那些誠意十足的實驗和調查,或多或少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小扇窗,讓我們窺見了一些被法律或學術倫理束縛住而較難進行學術研究的議題的內幕,因此我還是很樂於推薦他的作品。
3.一些感觸/啟發
這本書雖然風格比較詼諧,甚至有點PTT鄉民的調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譯者的關係),但它除了樂趣以外還真的帶給了我不少啟發。以下我就這本書篇幅比較大的兩個主題(黃&毒)各講簡單分享一個點:
(1)原住民文化的流失以及物質濫用的關係
這本書不只一個地方有探討到麻藥以及文化儀式的關聯,尤其是第十章。簡單來說,從作者的觀點我們或許可以作如下推論: 當今很多國家的物質濫用問題,是因為原始麻藥使用的文化已經喪失了。舉例而言,菸草和當今大多數有機禁藥,都是從原住民那邊傳給我們的,但原住民本身並沒有物質濫用問題,這是為什麼呢(不要跟我提台灣原住民的酗酒問題,那是被殖民之後的事)? 作者認為原住民運用的方式與現代人單純為了放縱相反,而是為了節制,因為他們賦予了這些東西神聖的特質,讓這些東西成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這讓那些麻藥之所以能夠被控制。因此,相對於現代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染上毒癮,原住民部落從小就透過儀式帶著孩子們使用這些東西,讓他們能夠合理使用而不至於過量。因此作者說,搞不好我們造打贏麻藥戰爭,最需要的事情不是消滅麻藥文化,而是要在儀式或信仰的基礎上建立另一種麻藥文化。
說真的,我這幾年透過跟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互動,更多認識到了自己對於原住民的成見。我現在知道了原住民不僅在傳統生態知識上可以提供我們很多對抗氣候以及生態危機的洞見,他們更具有人性的性別制度、教育方式甚至司法制度等等都有很多是現代人可以學習的。而這本書在物質濫用上似乎又為原住民錦上添花了一點。看看現在在世界各國政府投入成癮治療的預算持續上升,卻似乎沒有辦法真正改善物質濫用問題,還造成了麻藥相關慢性病的龐大社福支出也來到歷史新高,或許原住民對於這些麻藥的觀點以及文化實踐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思考方向。
(2)性工作者其實可以成為光鮮亮麗的性治療師/性代理師
這本書在”神選的行業 性工作者秘史”這個章節分享很多性工作者有趣的歷史以及當今議題,其中讓我感觸良多的是他提到的”性代理”(sexual surrogacy)的概念。就美國的脈絡來說,執行性代理療程的性代理人(surrogate partner),通常就是在專業性治療師轉介之下,與個案在療程中談戀愛並真槍實彈打炮的醫療從業人員。 性代理在中文世界可以找到的資訊有點少,大多僅止於討論到幫助身障者爭取”性權”的層次,例如台灣那個幫助身障者達到性高潮的慈善團體”手天使”就是一個例子。但就作者所言,性代理並不僅止於捍衛性權這個基本人權。先不提性治療對於女性陰道痙攣的強大治療效果,他認為性代理的目標是遠比一般人認知的更為遠大且崇高的,因為性代理療法的目的不僅只是幫個案解決生理需求,還包括了幫助個案重建自信,克服戀愛環節中常見的障礙,並讓個案並重返戀愛市場。由此可見,性代理人的角色是任重而道遠的,基本上快跟性治療或是一般心理治療差不多重要了。
但最令我有意思的可能不只是性代理療法本身的價值,而是性工作者可能本身就發揮了這個價值。根據作者的調查與訪談,多的是沒有性代理人執照的性工作者在做性代理,而且看起來他們達到的效果並不亞於有執照的性代理人。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性代理人跟性工作者的差別並沒太大。 就像作者在本章最後一句所說的”數百年來的性工作者往往無意見已經發揮了[跟性代理人]一樣的效果,性代理人所追尋與代表的只是這種功能的組織化以及臨床化”。
如果作者所言屬實,我真心希望性代理可以成為性工作合法化的重要憑藉。我多年前曾幫性工作者合法化的議題製作過文宣,甚至捐款給台灣的日日春協會過,因為我真心覺得性工作合法化百利而無一弊(下略兩萬字)。然而,因為台灣對於性工作者的汙名化以及階級意識,讓台灣到現在還在掩耳盜鈴,繼續犧牲性工作者以及許多無辜大眾的權益。但若有一天,性代理療法的概念若能在台灣被更多認識並認可,且若從一般性工作者到專業性代理人的鴻溝並不大的前提下,我真心希望,在那些性工作者同意的情況下,政府能投入資源下去輔導性工作者成為有醫療光環加持的專業性代理師,以還給他們該有的尊嚴以及社會福利。
4.這本書的可惜之處
如果硬要雞蛋裡挑骨頭,我會說這本書所挑選的惡習(Vice)有點不夠全面。黃賭毒中的賭沒有我可以理解,因為賭早就在美國幾乎全部合法幾十年(或許他也覺得賭對於文明的影響不大),但作者如果要講改寫文明的惡習,卻沒有足夠的篇幅留給諸如粗話、色情、暴力等等,我會覺得有點少了些什麼。此外,我很意外他親身體驗了這麼多麻藥並分享心得,卻沒一個親身進行正宗死藤水儀式的框框來分享。當然,以一個當時才26歲的年輕人來說,這些內容已經夠精彩了。
總之,如果你是一個勇於挑戰權威與禁忌、想了解某些骯髒事物的骯髒歷史、喜歡看閒書增加一些冷知識、單純想看麻藥版的神農嘗百草的搞笑文字實境秀,或是打算出國嘗試某些禁藥想找一本中文入門書的人(但真有需要還是建議英語世界找資料比較完整,用翻譯的都好),我認為這本書或多或少會值得你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