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世界名著,問世迄今已超過一世紀,也曾以不同形式出版過,這次偶然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借來看看。
看完大致理解為什麼作者Hermann Hesse可以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能夠將平實的少年生活,提升到如此高層次的思考維度,不需要激烈、弔詭的感情關係或是悲情的身世來打動讀者,文筆流暢到一下子就讀完,彷彿跟著少年從本我走到超我。
「每個人都代表著大自然在造人過程中的種種嘗試,儘管我們來自同一個深淵,但在奮鬥後擁有不同的命運,我們似乎能夠彼此理解,然而每個人所能詮釋的,只有他自己。」
故事劇情其實相當簡單,討論的主軸以黑暗/光明的世界、慾望/超脫間的掙扎,書中主角辛克萊,出生在保守富裕的家庭,對黑暗的世界充滿好奇,繼撒了一個謊言後陷入萬劫不復的思想漩渦。
而德米安是一位具有智識的同學,帶著主角思考各種問題,給辛克萊諸多思考衝擊,後來畢業後辛克萊與德米安分離,辛克萊陷入自我放逐的日子,並在過程遇到其他的人生導師。在故事結尾他又再與德米安相逢。
本書的劇情不是重點,而是在這過程,主角自身的呢喃反思、與人對話的過程,讀者看到那些掙扎語句會不禁點頭如搗蒜,那作為人類心中長久的矛盾與痛苦,「每當我習慣現狀時,一切都會轟然倒塌,我會怨天尤人,但也只是徒勞,我的內心從未有一刻的安寧,紛亂的思緒難以言表。早已習慣了孤獨,並因此感到抑鬱,我急切希望真正的活一次,融入這個世界,不論融洽與否,不論是否會引發衝突,我所渴求的無非是將心中脫穎欲出的本性付諸生活,為什麼這麼難?」
看完整本,有難以言喻的情緒,彷彿看懂了又迷糊了,又彷彿被療癒了,有人說書中有些角色其實不存在,比如德米安是辛克萊想像出來的,但個人覺得是跟Hermann Hesse本身的寫作手法有關,他似乎擅長用這樣的方式,來營造氛圍並傳達這樣概念,既然人類的本性本質即是模糊獨特的領域,劇情虛虛實實,其實也就沒什麼好追究。
查了作者的身世,「赫塞因為雙親管教過於嚴格,天性纖細敏感的他,從小就深深感到不被父母瞭解與接納;也沒有機會享受孩童與青少年時期該有的童稚與天真。這種被高度壓抑、甚至於不被允許可以好好發展自我意識的成長經驗,不僅讓赫塞一生飽受精神官能症之苦」,也證實了我讀完的感受,作者他深知心中黑暗的深淵,如此貼近的與其搏鬥,才有辦法寫出這本讓你一翻再翻,從中找到一絲力量或是慨嘆,讀完只能靜默不語,這就是Hermann Hesse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