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以一句話來說明蘇絢慧心理師《立下界限》這本書的重點,那便是:「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
華人社會的觀念,講求輩分、倫理、以和為貴,無法建構「每一個人,是單一的個體」這樣的觀念,經常主體(我)與客體(他人)混淆不清。要麼自己背負他人的責任,或者是他人干涉自己的生活。
因此很多的家庭,特別是老一輩人觀念,最常用的藉口:「我都是為你好……」,過度涉入後輩(乃至他人)的領域,問你讀什麼學校?一個月賺多少?為什麼不結婚?為什麼不生小孩?甚至你的高矮胖瘦,也要唸一唸。
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還被阿公阿嬤唸:「囝仔郎有耳沒嘴……」意思是,大人說什麼,小孩子不能反駁,只能乖乖聽話照做,當個沒有聲音的乖小孩。
此外,過度開玩笑的語氣,也一樣要有個限度,記得十幾年前,我有一次騎機車摔車,手腳滿是擦挫傷,一位鄰居兼玩伴開玩笑說:「哈哈哈,你真倒楣,騎機車也會摔倒,這麼倒楣,你怎麼不去死一死,哈哈哈哈!」
如果這樣過度干涉的感覺,讓自己不舒服,想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常聽到以「我又沒有惡意」、「怎麼那麼愛計較」、「你太敏感」、「你應該要……(聽話、孝順等)」之類的話。
不論怪罪、或過度玩笑的口吻,除了讓我們自己不舒服,還讓我們有種錯覺,誤以為自己不夠好,才讓他人不滿意,甚至陷入自我譴責與批判的漩渦中。
為了證明自己夠好,為了當長輩眼中的乖小孩,朋友、同事眼中的好人,自己難免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怎麼反應?為了領張「好人卡」,沒有極限討好他人、滿足他人,即使對方已經「侵門踏戶、得寸進尺」,傳統當好人的觀念,讓自己不敢停不下來,以致身心、情緒失衡。
許多人都時常受苦於「人際關係」的不睦,除了不理解對方(或自己)對他人失去分寸的態度,是來自於「控制欲」,用錯誤的方式表現「強迫式、一廂情願」的好意與關懷,而這些批評與嘲諷並非真的直指我們的缺陷,反而對方在掩飾自己的怯懦與不安。
很慶幸時代改變了!隨著心理成長書籍的普及,讓自己反思,為何不能立下界限?為何不阻擋,他人讓自己不舒服的言語。
所以,蘇絢慧心理師《立下界限》這本書中,教導讀者正確的自我認知,內容講述十種人際關係界線失守的類型,點出了十種人際界線失守的關係陷阱,讓我們理解內在糾結,關注的是身體與心理「界限」的認知與劃分,靠著內在覺察修復與建立個體界限。
結論:說真的,我們沒必要,贏得所有人的喜歡與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不是當乖孩子或領「好人卡」討好他人,反而最該重視與愛護的,是——自己,特別是內在情緒。
如同《立下界限》這本書的封面,大雨之中,沒有人能為你撐傘,我要有能力,為自己撐傘,為自己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