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時候,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童話般輕鬆的小故事,但沒想到,書裡的對話和諮商過程卻讓我一度讀不下去。那種無力感與自我掙扎,太過真實,甚至讓我想起自己曾有過的低潮時刻。
蛤蟆先生一開始並不是主動尋求心理治療,而是因為朋友建議才去看心理師。這段情節讓我很有感觸,因為我也曾經覺得自己撐不下去時,是別人推了我一把才願意去面對。可是,就像書裡心理師提醒的,真正的改變並不是因為迎合他人,而是必須出自自己的意願。看到這裡,我感受到一種赤裸的真相:沒有人能替我們走出黑暗,只有自己願意踏出那一步。
隨著蛤蟆先生的諮商次數增加,他不斷回望童年的傷口、與父母的關係,以及那些長年累積的情緒。我讀到這些片段時,心裡其實很難受。因為我彷彿看見自己曾經壓抑的感受被一點一點翻出來,那種既痛苦又想逃避的掙扎,逼得我好幾次把書闔上,深呼吸,才有力氣再繼續翻頁。
但也正因為如此,我更佩服蛤蟆先生的勇氣。他開始學會不再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是承認「問題雖然來自外在,但解決的責任在自己」。這句話深深撞進我的心。因為在憂鬱和焦慮的泥沼裡,最難的不是看見問題,而是願意承擔責任、嘗試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