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千千萬萬遍。在喀布爾、巴基斯坦、舊金山長達26年的故事。早就做好為之撕心裂肺痛哭一場的準備了,卻還是迎來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重擊。每次當我讀到字面上的客觀悲劇,心理已經有默默酸楚時,阿米爾視角的解讀總會讓我體驗到更深的懊悔與自責。
以前的我可能會羨慕阿米爾有哈山這樣“忠誠”的朋友。忠誠嗎?可是那樣的忠誠卻導致阿米爾的自責不安。朋友嗎?社會上哈山只是哈扎拉僕人的孩子,也得是個僕人!
《追風箏的孩子》的時代背景是近代阿富汗被蘇聯和塔利班輪番踐踏的歷史舞台,作者胡塞尼的筆法並不殘忍,只是寫實。「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切一切的悲劇,不是只有發生在主角一家人身上,還有千千萬萬的阿富汗人民。我原先期待阿米爾父親是個能像《梅岡城故事》裡阿提克斯的形象,引領阿米爾走上正確的道路。但那太美好、也太不真實了。阿米爾的爸爸說過“所有的罪莫過於偷竊”,但寬恕了哈山,也為自己曾犯下的“偷竊罪”用餘生來彌補。
阿米爾優柔寡斷,膽小怯弱。哈山一次一次犧牲自己拯救阿米爾,阿米爾卻在自己有機會做出決定自己人格的事之前選擇了離開,讓哈山獨自犧牲。
在一次次接受了哈山犧牲自己換來的救贖,最後因為罪惡感,趕走了哈山和哈山爸爸阿里。
在後續26年間,人生的遭遇總能喚醒他心中的懊悔與罪惡。阿米爾用這26年來的懊悔,終於拿出了他畢生的勇氣,為了哈山,拼搏了一遍。勇氣是美德,但膽小怯弱的人,只要懂得三思而後行,又何嘗不是優點呢?
善良與有良知的人才會感到痛苦。故事中惡的代表阿塞夫始終認為自己在捍衛心中的正義,甚至加入塔利班。“你們這些阿富汗人,在國家有難的時候選擇離開,就是叛國!”卻始終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錯。
全書劇情緊湊不拖沓,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原先就從很多地方聽過這本書的大名,後來在《人生圖書館》的神秘書單又再次提及此書,並且瘋狂描寫撕心裂肺的閱讀體驗才終於挑戰這本書。描寫身世描寫狗血衝突,這是台灣八點檔芭樂片的慣用手法,但相似的橋段在本書中卻飽滿有深度。題材本身不是最關鍵的,造就本書的,是作者對心理描寫與刻畫的深度,磅礡的時代背景,以及探討的人性議題,和作者希望我們不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