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沈從文,就會想到他的名作《邊城》。他筆下的鄉土充滿生命力,又有純樸的美。偶然看到有人推薦《沈從文自傳》便找來讀了,才發現這本自傳非常特別,寫到二十歲便戛然而止。沈從文在自傳中說到自己從小就是個頑童,總是逃學,對他而言外界真實的風景比學堂上所學有意義得多。後來又踏上和父親一樣的路,入伍當兵,這種種人生閱歷正是他日後寫作的養分,也是他為何能將鄉土人物寫得傳神的原因。書中用白描的方式呈現自己的人生經歷,十分瑣碎。其中讓我覺得特別的是,提到經歷了辛亥革命等殺頭的血腥畫面,卻讀不出身處其中的作者有什麼情感波動。一開始我是覺得疑惑與冷漠的,後來才慢慢理解,那就是當時的「日常」,所以只能見怪不怪。而自傳之所以寫到二十歲便結束,是因為沈從文經歷了幾個同學與朋友的意外死亡,覺得自己再繼續這麼渾渾噩噩下去,若哪天也驟然離世,此生實在毫無價值;而在軍隊生活中也體會到自己知識與見聞的匱乏,不願再得過且過安於命運的處置,決定「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想這種「覺醒」正是書中最動人的地方,也成就了他日後在文壇上特殊的地位。一個二十歲前沒經歷多少正規學校教育的鄉村野小子,透過社會歷練、自學與到北大旁聽,最後竟成為名作家,甚至到大學任教,也堪稱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