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作者番紅花記錄她和她兩個國小的孩子家庭日常,比較有趣的是,不是在講道理(說教),她更像是跟孩子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分享她的精神與價值觀。她主張的是教室外還有更廣闊的天空,比起讀書讀得好,她更在意是孩子生活自理與獨立批判的能力。她談自然教育、生活家事、金錢觀、各式新聞,各式唾手可得的資訊都是孩子們的學習素材,整個世界(不管是自然或是人文的面向)都是孩子的教室。「當我們渴切探討如何教育出一個聰明、快樂、優秀的孩子時,也許,最動人的文本不在那些教養指南裡,而在於思考如何帶領我們的孩子往『真實生活』走去」。
有孩子後看的書慢慢變得不太一樣,有時看親子教養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困擾,或是想了解其他當母親對當前教育的想法。育兒之路漫長,常會覺得孩子是最好的老師,讓每個父母親成為更好、更有耐心(或更有效率?)的人,我自己看完這本書,突然有感,在大都市裡長大的我不是個喜歡自然的人,害怕昆蟲鳥蝴蝶毛毛蟲,對動植物也相當冷感,可能是成長經驗匱乏所致。但因為孩子的誕生讓我思考,若連我都不喜歡的事,怎麼期待孩子會喜歡呢?至少我得在孩子問我十萬個為什麼前,先有個對大自然的想法。所以,不知為何,變成媽媽在重溫兒時欠缺的那塊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