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中時期讀過,但也許當時年紀太輕,沒有特別感受。最近偶然在圖書館看到又借回來讀,多了許多感觸。
1. 書中不斷利用不同角色的生長經驗,以描述勇於實現自我、擺脫社會規範,抑或是取之於社會,應回報給社會的矛盾掙扎。我個人很喜歡吉兒的論述,她認為每個人的生命被社會滋養,卻不願意對社會做任何回報,但要是沒有他人對社會的建設性,根本無法享有極端自我。
2. 雖然這可能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不過馬蒂和弟弟在大考前的談話也讓我印象深刻。弟弟不能理解把青春都花在背誦強記的意義,馬蒂認為,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制度,只好征服他,如果直接投降、做個失敗者,只會放棄人生更好的機會。身為家教,我時常面臨學生對於讀書的目的的疑問,我每每語塞,除了說出這樣才能有好的未來以外的空話外,我也實在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讀書。當然,教科書中裡面有許多應該要懂的知識,但是我們一定要利用如此浪費青春的方法才能學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