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Sheryl是Facebook營運長,2011年世界最具影響女性第5名,TED演講和著作<挺身而出>非常受歡迎,但在2014年卻遭受喪夫的嚴重打擊,幸好有各方親友幫忙與支持,甚至有一位華頓商學院教授Adam教她如何從傷痛中走出,她將Adam的建議、經驗與研究內容,結合自己親身喪夫經驗,以及從她宣告喪夫之痛後遇到和聽到的各種傷痛故事,全部集合在這一本書,讓這本書充滿了(1)走出傷痛的方案(2)各種符合方案的故事案例(3)背後的心理學原理(4)個人痛徹心肺的親身經歷,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可以幫助自己或了解親友經歷重大傷痛的工具書。這裡指的重大傷痛含親友去世、失業、失戀、被罷凌、被性侵、命運坎坷、被資遣、破產等等各種受到巨大打擊的傷痛都可算在內。
<心得>
這是一本結合感性和理性的書,敏感的人可能必須帶著面紙看,理性的人也可以從中分析歸納出如何獲得韌性,盡快走出傷痛的原則與方法。其中講到避免3P是本書的精華:(1)個人化(personaliztion) (2)普遍性(pervasiveness) (3)永久性(permanence),也就是避免將傷痛歸疚在自己,認為傷害是可以波及個人所有生活層面,以及認為這樣的傷痛/傷害是一輩子無法結束/走出來。再來就是要透過尋求親友幫忙、轉化認知、具有成長型心態和注意力要轉向更重要長遠的目標,則一切都有可能,也可以盡快復原,甚至有不同過去的成長。
<摘錄及心得>
1. 韌性(resilience)是忍受痛苦的能力,是因應逆境的強度與速度,而且是可以培養的
2. 創傷後的成長的確可能發生,遭遇重大打擊後,人們往往找到更堅強的力量和更深層的意義,人不一定非得經歷不幸才能養成面對挑戰所需的韌性
3. A選項已經不可得了,我們就好好把握B選項吧,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每個人都活在某種形式的B選項中,本書幫助我們擁抱B選項,重新開始
4. 認知行為治療法:寫下令人痛苦的信念,然後證明相信的事不是真的
5. 衍生性負面感覺:悲傷自己的極度悲傷,焦慮自己的焦慮
6. 韌性來自內心深處,來自外在支持力量,來自感激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也來自面對極糟的情況仍挺身而進,來自分析如何處理悲傷,也來自單純地接受悲傷,我們遠比自己想像中能掌控悲傷
7. 人總是避開痛苦的話題
8. 受苦的人想知道兩件事:(1)我們沒有瘋,感覺如此很正常(2)有人支持我們
9. 不是人人都能自在地談論自己的不幸,但有許多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敞開心房談論過去的創傷,能增進身心較健康
10. 如果受傷的人希望別人更坦誠,自己也先得坦誠,坦率直言可以加強社會連結
11. 壓力實驗的教訓是,不需要真的按下按鈕,停止噪音,才能紓解壓力,光是現身支持好友就會讓一切有所不同
12. 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就怎麼對待別人,即<用我想要的方法對待別人>
13. 當別人受苦時,用白金定律:照別人希望的方式去對待他,把握受苦的人發出的訊號,以理解的態度或行動回應
14. 友誼不只是能付出多少,也要能坦然接受
15. 書寫是度過逆境的療癒工具,可以幫助人靜下來反省,也可以把感覺說出來,是自我慈悲的有力工具
16. 每天將三件做得很好的事記下來,即使連穿衣服都可以寫,專注在小贏,能幫助讓壓力降低,身體更健康
17. 尼采:凡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令我更堅強
18. 人需要花心思注意快樂時刻,因為總是習慣於注意負面訊息多於正面訊息,壞事比好事影響更大
19. 心流狀態(完全投入)是非常快樂的,但因太過投入,都是事後才會形容這樣快樂的心情
20. 擁抱成長心態:失敗是機會,辛苦努力是常態,技能可以被培養,情況可以被改善
21. 韌性背後的關鍵力量是希望
22. 經歷喪親之痛或面對任何困難時,大多數人心裡都深深渴望與他人連結
23. 紐約市中心最近出現<寫下你最大的遺憾>這塊黑板,所有答案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缺乏行動,而不是失敗的行動
24. 想要在一段長期的愛情關係中建立韌性,我們必須注意每天和另一半的互動
25. 悲傷會突然如猛烈的大浪襲來,也會如潮水般退出,我們仍然可以愛人,可以重拾喜悅
26. 凡事相信有可能和有未來,行動就可以遠離或趕走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