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注意到顏色,然後才注意到人。」這本書由溫暖的死神口述二戰期間納粹迫害猶太人所發生的故事,故事以一個失去媽媽和弟弟的小女孩為主軸,記錄他在位於天堂街的寄養家庭中發生的種種經歷。小女孩從不識字到識字,文字的力量不僅協助了她自己,協助了猶太裔逃犯,更轉變了街坊鄰舍──但在那之後,迎之而來的還有更殘酷的命運,人生憂患識字始。
當年幼的弟弟因病死在莉賽爾的懷裡,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奈和脆弱,在弟弟下葬那天,她第一次偷書──掉落在雪地中的《掘墓工人手冊》,當時的她並不懂文字的力量,那本文字代表著最後的紀念品,彷彿如此才不至於與親人斷了最後的連結。接下來是媽媽的離開,貧困的媽媽將她交給寄養家庭後從此消失。在寄養家庭裡她有了新的家人:言行粗魯低俗卻心地豪爽善良的媽媽羅莎、溫文儒雅且隨身不離手風琴的油漆匠爸爸漢斯,以及和爸爸理念不合而從此再未回家的哥哥──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想活的人因為這樣的念頭而羞愧,甚至結束生命,活著的人卻因為別人灌輸的理念光榮赴死,無權決定自己生命的猶太人則為了活下去而死著。
「一個是偷書賊,另外一個則偷了天空。」好心的漢斯為了年輕時的諾言與善良的本性,收留了猶太裔恩人的兒子麥克斯,他們一家冒險的生活就此展開,學會讀字的莉賽爾也因此和這個境遇相似的猶太罪人成為心靈上的知己,相依相伴;因為閱讀而啟蒙心靈的莉賽爾,開始明白「世界是一鍋險惡的燉肉」,開始明白因文字而開始的思想可以美麗也可以恐怖,極端的納粹思想正無理吞噬許多人的生命,於是在那一夜,她第二次偷書,險些被燒掉的書在她胸口發燙著。「群眾就是群眾,你無法使他們轉向,無法從中間擠過去,無法同他們講道理。你只能隨著他們呼吸,唱他們的歌,等候他們期待的營火點燃。」她和她摯愛的天堂街家人、朋友們就如此苟延殘喘地活在那個時代。我喜歡麥克斯為莉賽爾創作的「抖字手」寓言,很貼切也很讓人心酸。
「他們看起來根本就是顏色的目錄,因為好多人最後都會死,他們的屍骸如煙霧般空幻,靈魂拖曳在後面,人人都和我打招呼,如同看到最後一位真心的朋友」在死神面前,所有人最後都只剩顏色,不再有種族、性別、身分,就只是顏色,於是也沒有欺凌和歧視,死亡成為人人唯一可以平等的事。天堂街最後毀了,所有人的祕密都隨生命一起消逝,諷刺的是,莉賽爾因為文字而活了下來。
「帶頭的士兵沒見到麵包,因為他肚子不餓。然而走在排頭的猶太人看到了。」擁有權力的人往往無法看到他人的基本需求,於是視權利為理所當然,權力於是傲慢。二戰已經過去許久,平權成為普世價值,但世界上的歧視仍無所不在,「猶太」成為一種隱性,各種權力的傲慢與權利的剝奪仍持續發生,社會有時仍陷入一種群眾的盲從中,若無法理性反思,「猶太屠殺」仍會持續發生在任何族群上。這本書買了很久,直到最近才有興趣一鼓作氣讀完,讀完後發現充滿現實生活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