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非常真摯感人的書。作者是台裔美國人的第二代,從小就跟其他亞洲小孩一樣在父母的栽培之下功課出眾,最後念到哈佛法學院畢業。作者在書中有提到,身為亞裔,「作為一個移民群體,我們一方面方便好用,但另一方面終究是用過即可丟棄。我們表現好時,其他人會稍微把我們拿出來當作美國夢的存在證據,但當我們因為身為亞洲人而被殺害時,媒體並不感興趣。我們的死不會損及任何關於美利堅的神話或理想。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是美國人。我們的臉孔揭露出這點。」生動傳達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矛盾心情。
而作者因為喜歡閱讀,從黑人民權運動者的書中得到了非常多啟發,也因而決定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這個全美最窮困,卻曾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誕生地教書,本來她帶著很高的期待來到此地,卻對學生的表現感到失望,在一次次的嘗試、適應中,她漸漸摸索出一套跟這些來自各地的「問題學生」之間的相處模式。
後來作者離開了三角洲,卻又為了一位犯下殺人罪的學生派屈克而回來,她陪著這位學生在獄中閱讀、寫作,不斷自問:如果自己沒離開、派屈克的人生會不會不同?她的教育又能夠影響這位學生到什麼程度?整個陪伴與自省的過程相當感人,跟著作者細細思考,會對於種族、貧富、階級議題以及教育所能為學生做的有多少這類問題,產生很多全新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