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看這本書了,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大一時,當時這本書非常紅,看它只是因為它暢銷,看完了以後只有種不懂為什麼這本書會這麼受歡迎的感覺,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這次再看這本書之前,因為相較於這本書,同作者的《再給我一天》讓我覺得更能讓人有所感動。但從今年年中左右,總是莫名其妙地會想到這本書,接著前陣子Mitch Albom終於又出新書了,新書馬上讓人聯想到了這本,所以在踏入作者的新作之前,我順著心的直覺,重新再看了一次《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第二次閱讀,我終於懂了一些當年沒看懂的東西,也看到了關於自己的一些實相。我印象很深刻,當年第一次看這本書時,我覺得莫名其妙,因為當年的我想著,既然都死了,為什麼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每一個竟然都是那麼無關緊要,只除了主角摯愛的妻子?那時的我還看不懂,作者用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五個人當作故事軸線的寓意,只看到了自己對於自己生命中想看到的人事物的執著。理所當然我不能理解,會覺得這本書莫名其妙了。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加,這回我總算是看懂了那麼一些東西。也很慶幸在這個時候重讀這本書,解了我一些最近生活上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人際中的心結。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曾經怨懟過誰,理所當然的也被誰怨過。我們被他人虧欠,也必定曾經虧欠他人。有些事情以蝴蝶效應的方式、在我們不知道的狀況下,影響著他人的一生,而我們也可能被這樣影響著。當我們只看到自己的面相時,我們就專注、沈浸在了自己的思維與情緒裡,最近的我就是這樣。可是是不是如果可能,我願意放寬一點我的視野,我會看到更多我覺得不平與憤恨的事件背後的原因與故事。這次再讀《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我瞬間想通了什麼,每個故事都不只是單一的存在,每個人生歷練也不是單一的因與果,當我試著去看許多人與事背後的故事時,得到釋懷與救贖的是我自己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救贖自己的理由就在這裡吧,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把眼光從只有自己立足點抽開,開始也去看他人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