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8

猶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尋之旅(西元前1000-1492) BY 貳團 Peter Pan

讀書心得,181208:
書名:《猶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尋之旅(西元前1000–1492)》
書本封面拍攝兩個月前,我在圖書館主題書展的書架旁,被一本厚達500頁的書籍吸引目光,書名為《猶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尋之旅(西元前1000–1492)》,作者為Simon Schama,英國知名歷史學家。我很喜歡這類型的閱讀題材,有兩個原因:一.閱讀不同領域的書本,可讓我有許多跨領域的思考與好點子、甚至讓我培養起多面向的思考角度、二.對於猶太文化的好奇心。對我來說,儘管我從沒有認真去研讀猶太文化資料,但從小教育總是讓我對於有猶太人有一些片刻認識(刻板印象?例如他們有多聰明、多坎坷(四處流浪)或多會賺錢。基於上述,我拿起這本沉甸甸的書,快速翻閱兩分鐘後,我默默地把書本闔起來,心中好多念頭產生 :
「靠! 這內容太艱澀難動了吧!!!,我果然才疏學淺。」(淚)
「不熟悉的歷史事件和陌生的聖經故事,彷彿像是乾硬的法國麵包使我無法快速咀嚼下嚥,需要來杯水,我應該需要一個導讀者。」
於是身為歷史議題絕緣體的我,今天在一場與好友的讀書分享會上,好巧不巧看到這本沉甸甸的書本出現在我眼前。放心,不是我要分享,而是我偉大又厲害的朋友願意替我導讀分享。真是及時雨,不然才疏學淺的我實在無法懂前第一章章節,就此卡住不讀了。以下,我分享我聆聽來的關於猶太人這本書第一章的心得要點。
(1) 妥拉 : 讓無國、無家的猶太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妥拉」是我認為此本書的重點之一。妥拉是一本猶太文化的經典(經書),透過朋友的分享,我才知道,猶太人每週常去的猶太會堂(Synagogue)中沒有偶像崇拜意涵的神明雕像,他們以口述方式,代代相傳老祖先的歷史故事與智慧,例如猶太故事、宗教精神與家庭觀念等。透過猶太社會中的長老來口述妥拉,代代相傳下去,每個信奉猶太教的人都需要記憶背誦這部經典,儘管猶太人經歷過民族遷徙流浪,戰火摧殘使得經典銷毀,但猶太人依舊可以依照腦中記憶的妥拉內容,去還原甚至隨時更新妥拉的內容。這段口述方式起源於西元前516年,波斯王Cyrus擊敗巴比倫國王後,同意讓居住在巴比倫國內的猶太人返回家鄉,這些猶太人回家鄉後….
由一位名為彌西里的文人,以保存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為由,提倡制定
(1) 保護經文完整,以口述方式傳唱
(2) 解釋律法含意
(3)指導後代明白經典內容
(4)除了耶路撒冷外,其他地方不能興建聖殿。
因此,文士們就開始以口述的方式去記錄摩西與耶和華的故事,並很誇張的紀載傳頌者的姓名們(類似善心大德),從西元五百年開始,猶太人才正式以口誦的方式來教育與延續他們傳統文化與宗教精神,奉行很嚴格的一神絕對崇拜。同時,若有娶外邦女子的男人,務必要休妻、同時要齋戒,移除偶像崇拜。
此外猶太人認為"上帝是沒有形象的,一切都是膜拜妥拉(經典)",同時發明約櫃去存放經典。這本妥拉的內容,都要以口傳/口誦來記錄經典,不管未來有發生任何戰亂造成經典損壞,都可以透過記憶去恢復妥拉內容。
為什麼猶太人還是猶太人?
我認為彌西里是個關鍵人物,制定以上四點規範。長老每週解釋妥拉,讓人民知道希伯來文化,為什麼猶太人可以將幾千年歷史傳唱下去,靠就是彌西里在聖經前時期的努力,讓宗教文化沒有偶像崇拜,一切都以口述/抄寫來傳遞猶太精神。特別是決定耶路撒冷就是猶太人的聖地,只有在這區域才可以建立猶太聖殿。因為在那之前,摩西並沒有明確規範聖殿所在區域,只有紀錄基本規範與規則。
(2) 神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儘管我沒有事先閱讀相關猶太文化的資料,但在朋友分享下,我對於猶太文化有了初步認識。妥拉經典的價值,在於定期透過口述與記憶的方式去流傳,讓猶太人的基因DNA都存有先人智慧與宗教戒律,有人說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而我認為,猶太人的口述方式足以定義 「神就存在人們的心中」。目前我尚未完整理解猶太歷史,但我若以目前所聆聽的內容,我假設我是猶太人的話,也許~當我困惑時、迷路時、需要依靠時,透過腦中的妥拉經文的引導,來安定自己的內心,替自己走出一條通往內心應許之地的道路,這感覺好棒,我不需要固定去廟宇或佛堂,不用在乎是不是有神像在眼前。不管你的軀體流浪到哪裡,自己內心則會有個應許之地在等著你。每個人的目的地都不同,對多數猶太人來說,那裏會是耶路撒冷,而我呢? 每個人每天都在尋找自己的答案,而對我來說,那個答案已經存在心中,期待自己每天能越走越明朗,期許自己能變成更好的我。